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xiàn)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是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凡稍有文學素養(yǎng)的人提及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學的貢獻都會提到唐詩宋詞元曲。
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元雜劇寫態(tài)摹世,曲盡其妙,或質樸自然、獷放爽朗,或婉約細膩、典雅秀麗。其題材廣泛、意境高遠、形象豐滿、語言優(yōu)美、音韻和諧。元雜劇的濫觴之地是堯都平陽,隸屬平陽籍的劇作家輩出,據(jù)鐘嗣成《錄鬼簿》記載有趙公輔、于伯淵、狄君厚、孔文卿、石君寶、李行甫、鄭光祖等,蜚聲全國的名伶戲班數(shù)量之多,壁畫、戲臺題記隱約可見,演出戲臺更是遍布府州縣鄉(xiāng)村。
魏村牛王廟元代戲臺
現(xiàn)存全國保留完整的元代戲臺全國僅存8座,也有一說是7座,全部在山西省,臨汾市有5座,翼城縣有兩座,分別是武池村喬澤廟元代戲臺、西閻鎮(zhèn)曹公村四圣宮元代戲臺,堯都區(qū)擁有3座,堯都區(qū)元代戲臺數(shù)量在全國位居第一。
戲臺雛形以土壘砌,漢代改用磚石木材,供皇帝游幸,也用于降神,后演變?yōu)閺R宇固定建筑。唐時稱舞筵,又叫筵舞,筑于水池之中,四周設矮欄桿,不建頂蓋,中間鋪地毯,供表演歌舞用。同時代出現(xiàn)磚石結構砌臺,周圍欄設有階梯。梁武帝創(chuàng)造奏樂臺,木結構可移動,有矮欄臺階,周飾熊羆圖案,得名熊羆案。露臺是露天平臺,設于廟宇內或廟前廣場,其上演戲可四面觀看。為避風雨露臺頂加臨時性卷棚建筑,由此形成固定瓦木結構頂棚,有了戲亭、舞亭、舞樓。金元時期,戲曲表演告別露臺、告別構欄,產生了元代的戲廳,也就是今天我們稱作的戲臺。
堯都區(qū)魏村牛王廟戲臺,建于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特大地 震,戲臺傾塌,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它是全國發(fā)現(xiàn)最早有確切紀年的古戲臺。戲臺坐南向北,平面呈方形,單檐歇山頂式建筑。四角立柱,前臺兩根石質角柱,雕蓮花生貴子花卉人物,花瓣飽滿枝葉飄逸,男女童子形態(tài)可愛逼真。臺左前柱上刻“蒙大元國至元二十年次癸未季春石泉南施石人杜秀”,臺前右角柱刻“維大元國至治元年歲次辛酉孟秋下旬九日立石”。戲臺三面敞朗,背部及兩側后部封墻,保留宋金樂亭舊制。王曲東岳廟元代戲臺位于堯都區(qū)吳村鎮(zhèn)王曲村。為單檐歇山式建筑,形制結構為元初建筑,與魏村牛王廟戲臺為同期,明清兩代屢有修葺,清末增建戲臺抱廈,20世紀50年代增設抱廈兩側伴奏間。其結構代表了神廟戲臺金元定型時期的開創(chuàng)性,平面布局又代表了明清成熟期典型形制,建筑比例得當,造型優(yōu)美,別致簡練,細部裝飾精美。東羊后土廟元代戲臺位于堯都區(qū)吳村鎮(zhèn)東羊村后土廟內。東羊后土廟是3座元代戲臺所在廟宇中,軸線布局,東西對稱,格局保留最為完整的。廟門、戲臺、二門、鐘鼓樓、后殿、廂房俱全。大殿雕塑、懸塑彩繪精美,形神兼?zhèn)?。戲臺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坐南向北,正面敞朗,三面封 閉,為十字歇山式,內部梁架上斗拱三層疊成藻井,為八卦形,結構別致精巧,因而有“八卦亭”之稱,保留了宋金舞亭規(guī)制。
戲臺皆為木結構,四根角柱上設雀替大斗,斗上施四根橫陳大額枋,形成巨大方框。上則承受屋頂重量,下則形成空間較大的表演區(qū)間。三面封墻,一面敞開,首創(chuàng)了中國戲曲舞臺建筑體例,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在中國戲曲發(fā)展研究史上無可替代。山西有中國戲曲搖籃之稱,臨汾又是中國戲曲文化之鄉(xiāng),元代戲臺更是不可再生之瑰寶。3座戲臺于1986年和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數(shù)百年來滋養(yǎng)著中國人。作為當年表演的物質平臺,多少亭臺湮沒消亡。應該慶幸的是,臨汾擁有5座稀世之珍的戲臺,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故事和記憶,它們不僅僅是堯都臨汾的戲臺,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高樹德 文/圖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