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帶有傳奇色彩的偉大科學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學術會議時,記者提問了些大白話,如“你認為人類歷史的下一個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將是什么”,霍金不無諷刺地說:“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經把它做出來了。” 像這樣的提問,既不能讓霍金快樂,更無法讓讀者快樂。面對霍金,記者的提問有太多的外行話,以至于霍金拒絕回答一些提問,這本身就頗值得反思。無獨有偶,如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莊簽名售書時,一記者采訪她時曾提問:“你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作用,你怎樣處理生活和事業(yè)的關系?”當時敬一丹聽后回應說:“你的問題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
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敗的提問,也無一不說明提問的重要性,可見,新聞采訪離不開提問,而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質量的優(yōu)劣,因此能否掌握提問的技巧和風格,實現有效的提問是采訪的關鍵。
提問要凸顯尖銳性 記者在采訪活動中,應抱以怎樣的態(tài)度和情緒往往影響思路的拓展和對有效信息的獲取。采訪者與被采訪對象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如果把新聞采訪的具體操作視為一種優(yōu)越資本,勢必會造成采訪對象的抵觸情緒,從受眾的收聽、收看效果來看也顯得高高在上、沒有根基。而過于溫和,又很難得到記者想要的東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圍中顯出提問的尖銳性,才是提問的關鍵所在。央視原主持人王志在節(jié)目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針針見血的提問令人叫絕,有關他的“很尖銳”的名聲已經在外,甚至一些人說他刻薄,但他在談《面對面》欄目的采訪時,強調的也是平等對待被采訪對象,不凌駕于被采訪對象之上,特別是當被采訪對象屬弱者時。在面對地位、學識比自己高的人時,王志依舊鎮(zhèn)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個主動者,對方是被采訪者,對方把我問住了就是我的失敗。哪怕答案已經知道了,也要通過對方的口說出來。始終記住對方無論是什么樣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訪對象’這一種身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許多記者不知不覺就被采訪對象帶到了他們的思路中。
“關鍵是要摒除雜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應我采訪就應該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復雜,想把你得罪了怎么辦,那就必然會心虛,難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訪,我很感激,因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態(tài)。”王志說。但在一些電視節(jié)目中,常看到記者對一些被采訪對象盛氣凌人,且不論被采訪對象的感受,就是觀眾看了也不舒服。事實上,即使被采訪對象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應該受到尊重和法律保護。所以說提倡提問風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則立場、也不等于對任何事情持中庸態(tài)度,面對棘手的事件,為揭示它的真相,提問必須一針見血,它的尖銳性要得到體現。特別是在輿論監(jiān)督報道中,被監(jiān)督對象本身并不想說什么,甚至掩蓋都來不及,如果沒有好的采訪方式,顯然不會有好的收獲,而如果問不到點子上,輿論監(jiān)督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訪是一種處事原則,但挖出采訪的實質東西才是提問的目的。
常用的提問方式 要掌握新聞采訪的提問沒有定法,不同的采訪對象、不同的采訪內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從新聞采訪規(guī)律上來講,一些常用的提問方式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參考,幫助我們順利完成采訪任務。開門見山式。這種形式一般適合于兩類采訪對象,一是記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層次高、社會經驗豐富的干部、學者等。前者因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過于客套、寒暄反而顯得見外;后者則有相當的社交經驗和社會經歷,適應性比較強,容易領會記者的意圖。既然是開門見山,提問的難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問切題、到位就可以了。但是這樣一來提問的效果往往會缺乏生動性和深刻性,這就需要記者事先準備采訪提綱時要周密、具體,另外談話時還要有意識地按步驟引導和深入挖掘。啟發(fā)引導式。一些采訪對象面對記者不免有些緊張,這個時候,記者千萬不能著急,更不要誤判,以為采訪對象不配合、不合作,而應該擺出一個內緊外松的態(tài)勢,即思想、心理活動仍積極進行,外部神態(tài)自然輕松,然后發(fā)揮“磨功”,與采訪對象“閑泡”,力爭做到:他緊張你輕松、他冷淡你熱情,他言者無意你聽者有心,抓住機會,一舉突破。正面激問式。就是平常所說的“激將法”,記者通過一定強度的刺激設問,促使采訪對象的感覺由“要我談”轉變?yōu)?/span>“我要談”,從而打開采訪通道。這種形式常見于謙虛不想談、有顧慮怕談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談的采訪對象。
提問的注意事項 俗語說:“不打無準備之仗”,除了突發(fā)事件要靠記者隨機應變的能力外,對非突發(fā)事件采訪前,作為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考慮好向被采訪對象提問什么,在采訪一些專業(yè)性強的問題時,盡管一時難以弄懂深奧的專業(yè)知識,但最基本的一些術語或行話應有所了解,否則采訪也難以到位。如果有可能,應該詳細列出提問的問題,特別重要的采訪更應列出采訪提綱,并將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出應對措施,以防“卡殼”陷入被動。例如,對于出租車“套牌車”問題,如果記者在事先不懂何為“套牌車”,也不做任何了解就問有關部門什么是套牌車,不僅浪費時間不說,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恐怕也會被別人打上問號。另外,在采訪結束時,對于一些重要的問題,最后復述或征求一下被采訪對象的意見,一方面確認一下,另一方面看是否有遺漏的問題,以便于被采訪對象補充、解釋。提問,就像出租車司機離不開方向盤一樣,是新聞記者采訪的基本功。只有掌握了提問技巧進行有效的采訪,才有可能在新聞報道中寫出到位的稿件,才能實現新聞采訪的目標。
(趙志祥)
(作者系《生活日報》記者)
【責任編輯: 劉靜】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新聞采訪的提問藝術
下一篇: 新聞特寫要“寫”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