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中國金梨之鄉(xiāng),晉西呂梁山下的好人縣——隰縣,人們傳頌著一位小有名氣的能工巧匠、旋木傳人宿全保無償捐獻的故事,
七旬老工人宿全保是土生土長的隰縣龍泉鎮(zhèn)城關村委西坡底村人,是隰州知名的工匠。上世紀五十年代,他17歲時,就跟著姥爺、父親走村串巷學習旋木手藝,經過十多年的風雨歷練,他掌握了旋木托的精髓,并成為第三代旋木繼承人。
宿全保從事旋木工作大半生,刻苦鉆研技術,反復進行革新,親手創(chuàng)作的根雕藝術品、生活用品、工藝品、兒童玩具等達到百余件。多年來,他的工藝產品都放在自家院內一間陳列室內,因離隰縣小西天景區(qū)較近,去小西天旅游觀光的群眾都會順便參觀宿老的工藝品。他的工藝品造型精巧,形象逼真,美觀好看,是臨汾市一項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多次獲得省、市、縣民間藝術展品中的大獎。
2010年春天,由隰縣縣委、縣政府組織實施的重點工程——濱河大道正式開工,引起全縣人民的關注。在炎熱的夏天,宿全保老兩口在建設工地看到工人們汗流浹背地辛勤工作時,受到深深的感染,商量著咱也要為濱河路修建出力流汗。自此,兩位老人自覺為工人們熬米粥,每天用水桶擔上送到建筑工地上,一直堅持了三個多月,幫助工人們順利度過三伏天。他們助人為樂、勇于奉獻的先進事跡受到了社會好評和縣領導的表揚,隰州人親切地稱宿全保為“米湯老人”。
2013年夏天,宿全??吹叫∥魈齑髽騼蓚鹊哪举|欄桿上的裝飾柱頭有的裂了縫,有的搖晃,如不及時加固,不是斷裂就是腐朽,將會影響旅游觀光,為此他獨自一人修補起來。兒子見狀也加入進來,父子倆一起維修起來。經過十多天的修補,他們順利完成了小西天大橋欄桿的維修工作。縣文物局要給他酬謝,要給他送匾,他卻說:“自古修橋修路是善事,善事善做,不計報酬。”婉言謝絕了。
宿全保的先進事跡曾被“今日隰縣”、臨汾日報、隰縣電視臺先后采訪報道。2012年他被評為“感動隰縣十大人物”之一,又榮登“中國好人榜”受到表彰獎勵。
不幸的是,2015年時宿全保老人突發(fā)腦梗塞、老年癡呆等疾病,坐上了輪椅,生活不能自理,由妻子和兒女照顧其生活。
宿全保雖重病纏身,但心里一直不忘家鄉(xiāng)、不忘國家,他總想把自己的獨特手藝傳給隰州的青少年一代,為此決定把自己一生制作的工藝品捐獻給國家。
他在捐獻工藝品的申請中寫道:“我愿將一生所有的旋木機械設備、工藝品、根雕藝術品、生活用品,如釀米的石釀、磨面的石磨等奉獻給隰縣人民,捐獻給縣文物局,以便后人學習傳承中華特色文化,進一步繁榮發(fā)展旋木事業(yè)?!彼f到做到,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百余件工藝品無償捐獻給了縣文物局。
這就是宿全保老人,德藝雙馨、德高望重,他用愛去溫暖別人,用善意感染別人,用雷鋒精神帶動別人,其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和好評。 (王俊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