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農村文化要以人為本,重人論,重道德,不斷強化農村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團結人,培養(yǎng)人,尊重人,引導人的思想理念,充分發(fā)揮農村人才薈萃的優(yōu)勢,對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具有強大的智力支持。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向來被當做農村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將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fā)點、歸宿點,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根本,以人為原本,肯定天地之間人為貴,人為萬物之靈,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這是農村文化的基調。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對于人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支配作用,農村工作用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對于減少和避免農村家族之間的矛盾沖突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弘揚農村文化,要主張自強不息,勤奮刻苦,剛健有為,鞠躬盡瘁的拼搏精神,充分發(fā)揮農村整合社會力量的作用,動員和組織人與人,戶與戶,父與子,兄與弟,姐與妹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實現(xiàn)農村文化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為建設強盛、富裕、現(xiàn)代化的新農村貢獻力量。自強不息,意思就是天體的運行是剛健有力,生生不息,人的活動也應該是效法天體,應該剛健有力,自強不息;志比精金,心如堅石,滄海可填,大山可移,男兒志氣當如斯。
每個人都要有偉大理想,遠大志向,并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念、志向奮斗終身。正因為農村男兒具有這種自強不息的高尚品格,才使中國永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種文化精神一直鼓舞著農村男女不懈奮斗,凈化自己,充實自己,表現(xiàn)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農村工作要引勢利導,充分發(fā)揮農村文化的親和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村兒女的積極性,使其投入到經濟建設之中,把自己的智能發(fā)揮到極致,農村文化的偉大復興就大有希望。
弘揚農村文化,追求和諧的“和合”思想,實現(xiàn)農村工作有效協(xié)調關系,化解矛盾、社會各界的和諧,形成最廣泛的團結的工作目標。農村文化中“和”的思想根深蒂固,人常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作為哲學范疇,是指對全面的統(tǒng)一,中庸之道?!昂蛯嵣铩敝挥小昂汀比f物才能生長,天下才能太平,農村才能興旺。農村傳統(tǒng)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反對“同而不和”?!昂汀辈皇乔宦傻?,“不同”而又彼此不沖突。作為農村傳統(tǒng)道德的價值取向,從“和為貴”的貴和精神中體現(xiàn)了農村兒女求同存異,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和衷共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農村兒女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雖歷經磨難而薪火相傳。“和”的思想是構造農村全面和諧的手段,是促進人與人,戶與戶,家族之間人們的和諧相處的思想文化基礎。只有協(xié)調各方面的關系,才能實現(xiàn)“和衷共濟”的價值取向,“政通人和”的目標追求。
弘揚農村文化,要有尊重、博愛、誠信、包容的道德精神,正確處理好農村、人與人、戶與戶、父與子、兄與弟、姐與妹、家族與家族、村內與村外親朋好友關系等等,求同存異,以正視、承認并尊重差別存在為前提,進而通過不同要素的不同力量之間的整合,實現(xiàn)農村各界、各方面之間的尊重、理解、溝通與合作,實現(xiàn)農民自治,整合社會力量,鞏固基礎,擴大參與,促進民主,強化管理,建設文明的執(zhí)政方略。特別是在關鍵的2010年里,加強農村兒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他們愛國、敬業(yè)、誠信、守法、貢獻、致富思源、富而思進,自覺履行義利兼顧,扶貧濟困的社會責任,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繼承者、接班人。(張偉 喬茂義 唐雄飛)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