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一個星期天,筆者在古玩城一攤點前,見到幾個人圍在一起議論一枚銹跡斑斑斑古錢幣,其中一個說,這是平陽布幣,不值錢,攤主便讓買主20元錢拿走了,我站在旁邊只有干瞪眼。去年的一天,筆者又在一古玩攤前,見到一枚品相不太好的平陽布幣,攤主開價100元,我還價50元,攤主要80元,我說等一會兒再過來,等我轉了一圈再到這個攤前時,發(fā)現此布幣已經被人買走,心中好一陣后悔。
今年初春的一個星期日,筆者見到一攤前擺放幾枚銹跡斑斑斑的古錢布幣,用放大鏡仔細看,竟然是“平陽”方足布,按捺住心中的激動,與攤主一番討價還價,最終100元錢買了兩枚。
方足布是先秦古幣收藏中較常見的一種古錢幣,它流通于三晉地區(qū),見證了韓、趙、魏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之后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一段烽火歲月。
平陽就是今天的臨汾,韓、趙、魏三家分晉后,韓國建都于平陽,后來被趙所占,屬趙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劃為河東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漢置平陽縣,公元608年改稱臨汾,一直沿用至今。
三家分晉后,如今的山西曾是晉國分裂之后戰(zhàn)國七雄韓、趙、魏三國的主要疆域,當時這三個國家控制區(qū)域內曾發(fā)行了多種不同樣式的貨幣,從空首布到尖首布再到方足布,在當時隨著經濟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各國貿易往來繁盛,方足布貨幣廣泛流通于三晉地區(qū),一直到戰(zhàn)國結束被秦國半兩錢所統(tǒng)一。
方足布的形制由早期的空首布演變而來,平首、平肩、方襠、方足,因其雙足較為平直方正而得名“方足布”。其錢文多為地名,文字由當時的工匠在錢范上刀刻而成。方足布的鑄造多為一錢一范,由于工匠們的書法水平不統(tǒng)一,方足布上的錢文書法不拘一格,有的粗壯,有的纖細,還有許多方足布文字出現變形、簡筆、省筆、增筆、借筆等。方足布的品種目前以發(fā)現百余種以上,最為常見的是“安陽”“平陽”“宅陽”,因為此三種方足幣當時流通發(fā)行最大,又稱“三陽布”。“三陽”中,“安陽”最多,“平陽”次之,“宅陽”最少。在錢幣收藏界中,沒有“三陽”布,如同沒有秦半兩一樣,是難成錢幣大家的。
相關鏈接:
在入門階段,藏友們多選擇第一步收集齊方足布下八品,即“安陽”“平陽”“宅陽”“長子”“齊貝”“藺”“梁邑”“襄垣”,其中可擴展的收藏維度還包括“平陽”的細微版式、“襄垣”記值系列、“宅陽”版式中的文字變化等。
在入門后,集藏過程中對品相和坑口的選擇尤為重要。根據近年來出土的資料看,對于有條件的藏友而言,推薦選藏的中檔品種坑口為山西的靈石坑和遼寧的錦州坑。
隨著收集過程的深入,方足布可以拓展的收集和研究視角非常寬泛,單品種版式的演變、同一地點多品種的沿革序列、正書反書捉對碰撞……可以說,方足布是一個可以以讓秦錢幣愛好者癡迷一生的收藏專題,無窮的樂趣和無心的未解之謎等待“方足迷”們的探討。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
上一篇: 即將消失的記憶——民間工藝“眉眼鞋”
下一篇: 歷代名家詠帝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