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在线免费观看AV_国产又色又粗又黄又爽黑人_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_九七无码免费人妻超级

喬忠延漫話帝堯之五:華表源流

2010-02-06 11:29: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堯廟宮中陳列著一尊精巧的華表,堯廟廣場聳立這一尊高大的華表。
陳列的這尊華表是中國2000年委員會贈獻的。華表是2000年委員會選定的千年禮品。所以要選定華表為禮品,是因為華表是圖騰式的象征性雕刻物,而其柱身上又盤著龍,2000年在農歷中恰是龍年。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時刻,華表既有歷史的印記,又有了新的時代特征。
那么,2000年委員會為什么要把華表贈獻給臨汾呢?我們?yōu)槭裁匆獦淞⒁恢A表呢?
這是因為,臨汾是堯都,是華表的故鄉(xiāng)
為什么說臨汾是華表的故鄉(xiāng)?
這要從華表的來歷說起。說到華表的來歷,典籍中總是從帝堯寫起。晉代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記載,程雅問曰,堯設誹謗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
華表是堯設立的,原來叫誹謗木。誹謗木的誹謗兩個字,可不是現在的意思?,F在的誹謗是誣陷,是不符合事實的胡說,那時是提出不同意見和看法,或者還有點現在說的 “頭腦風暴”的意思。最初,帝堯設置誹謗木就是為了虛心聽取民間意見。
堯為什么會有這種民主納諫的作風呢?他是吸取了帝摯的教訓。從史料上看,堯的帝位是從帝摯手中接過的。堯的兄弟中只有摯最大,所以帝嚳去世后他就順理成章的登上了王位。據說,摯是一位暴君,他一登上王位就被一伙小人包圍了,這個道喜,那個朝賀,弄得他忘乎所以,隨意行事,竟然還把這樣的小人委以重任,驩兜、三苗就是其中的兩位。這兩人赴任前請教另一位小人狐功,有一段對話聽來讓人膽寒。
狐功告訴二人:“南方刁民,天性狡詐,又好作亂,非有嚴刑重罰,不足以寒其膽,二位赴任切不可姑息為仁?!?br /> 三苗聞言,蕩笑狂語:“這很容易,我即立個章程,要子民把寶貨好物盡皆奉獻,如其不然,立即殺掉!”
哪知狐功奸笑著說:“不妥,不妥,殺了連痛苦也沒有了,豈不便宜了他?該想個辦法,要他求生不得,求死不成,那他才會懼怕?!?br /> 試想讓這樣一班小人統(tǒng)轄子民,魚肉百姓,天下豈有安定之理?過了沒幾年,就使得天下紛亂,部族反叛,眾頭領都不朝拜摯,轉而朝拜唐侯來了。唐侯是誰?就是堯,不過那時他還不能稱堯。唐侯再三推辭,也推不過,后來還是被簇擁上了王位。
當了大王的堯認真總結了兄長失敗的教訓,決心治理好天下。要了解他當時的心情,可以借用他所作的一首歌,這首歌收錄在《古詩源》中,即《堯戒》:
戰(zhàn)戰(zhàn)栗栗,如履薄冰。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
前兩句戰(zhàn)戰(zhàn)栗栗,如履薄冰的意思是,他料理國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后兩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的意思是,躓,講跌倒;垤,是小土堆的,在《詩經》講蟻冢。他告誡自己,人不會在大山上翻倒,時常會跌倒在小土堆上。
堯認為一個人的知識有限,見聞有限,他想讓天下廣眾,身邊朝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來議論國事。但剛剛經歷了摯的禁錮,不管是平民,還是朝臣們,敢開口放言的卻寥寥無幾。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堯便在他議事的大廳前 “置敢諫之鼓,使天下得盡其言;立誹謗之木,使天下得攻其過。”并廣而告之,要大家都來對天下大事評頭論足,即便是說錯了,也赦免無罪。
誹謗木就是在他辦事的宮門前,樹立一根木柱,誰有意見都可以站在下面發(fā)表,哪怕是說錯也赦免無罪。敢諫之鼓也一樣,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見的人便擊鼓告知。據說后世衙門前的升堂鼓就是這么演變來的。
這樣一來,大家漸漸知道了帝堯的賢明,敢于大膽說話,諫議國事。堯廣泛聽取采納眾人意見,不斷改進治世方法。
其實,誹謗木的設立是要民主制的體現。據說他的作風就很民主。
在一次會上議事,帝堯提出:“誰可以帶領平民治水?”
眾臣說:鯀可以。
帝堯覺得鯀高傲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不可重用,然而四岳堅持讓試用。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領,帝堯雖然有不同看法,卻尊重四岳的意見,讓鯀領命治水。后來的事實證明,鯀沒能治服洪水,辜負了大家的厚望,結果,讓洪水更加兇猛。(浮山)
到了晚年,帝堯感到精力不濟,就讓大家推薦個繼承人,四岳推薦了舜。帝堯問:這人怎么樣?
四岳回答:舜的父親心術不正,后母說話不誠,弟弟加害于他,他仍能同他們和諧相處,治理國家不會錯吧!
帝堯并沒有因為四岳舉薦錯了鯀,不再信任他們。而是,一如繼往,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因此啟用了虞舜。如此看來,豎誹謗之木也好,設敢諫之鼓也好,其實只是一種標志,關鍵在于帝堯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標尺。由于堯作風民主,廣眾暢所欲言,才治理的國泰民安,世上太平。堯那個時候成為后世子孫向往的好年頭,那年頭被稱為堯天舜日。
帝堯這種舉止,不僅影響了當世,也影響著后世。后世帝王都把虛心納諫的帝堯作為治理天下的楷模,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推崇備至,他也成為繼帝堯之后唯一可以廣聽諫言的皇帝。
貞觀初年,李世民登上帝位,即詔告大臣,如發(fā)現皇上有過,要敢于忠言直諫。皇上能納諫,大臣敢進諫,唐朝就出了個犯顏直諫的魏征。唐太宗和魏征被后人譽為“明皇直臣”。
貞觀二年,唐太宗冊封了一位花容月貌的嬪妃,詔書剛發(fā),魏征進諫:陛下等同百姓父母,應該憂百姓之憂,樂百姓之樂。自古以來,凡有道明君,都會這樣想:自己住亭臺樓閣,要想百姓有無住房;自己食山珍海味,要想百姓有無飯吃;自己寵幸嬪妃,要想百姓有無妻室。這才是為君正道。今陸家女已許配給人,你再聘為嬪妃,豈是人君所為?太宗聞知,大吃一驚,深表自責,下令停止冊立。這件事震動朝野,都說皇上知過能改。
貞觀七年,唐太宗第六子蜀王妃子的父親楊譽,在宮禁中追逐婢女,被都官郎中薛仁方拘禁審訊。唐太宗知道后有點生氣,責打了薛仁方一百棍,還撤了他的職。魏征聞訊,立即上諫。我聽說城墻洞的狐貍和土地廟的老鼠本不起眼,由于有依憑,很難除掉。楊譽自仗是皇戚國舅,為非作歹。薛仁方依法查辦,應該嘉獎,為何懲罰?唐太宗聽了,馬上改過,薛仁方官復原職,楊譽嚴加處置。像這樣從諫如流的明君,李世民可稱得天下無雙。盡管后世不少皇帝也效仿堯舜,但是能達到唐太宗這樣的卻不曾見了。
納諫的事情雖然非常稀少,但是,帝堯豎立起的那柱誹謗木卻歷盡風光。
堯最初設置的誹謗木,只是一段木頭,或許為了能夠敲擊發(fā)聲,還是一段腹枯肚空的木頭。后來這木頭成為完整的一根柱子,而且光潔滑亮;再后來這木頭還雕上了云紋,還有一條龍;(這盤上龍很有意思,龍是虛擬的動物。陶寺已出土了龍盤。從上面看那龍還是條蛇的形象,……)再再后來,豎木上有了橫木,而且上頭有了飄逸的云團;再又往后這誹謗木設在了城邊,而且路口、墓前也有了。據記載,漢代始用華表作為通衢大道的路標,豎立在十字道口,指示車馬行為的前進方向。(交警的手勢)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汴梁虹橋兩端就畫有四柱華表。華表作為墓表,也稱神道柱,乾陵、南京六朝陵墓前都有了。木頭的變成了石頭的,以致變成了現今屹立在天安門前后的華表。
據說,天安門前后的華表基座是須彌座(從印度引進,是佛教神龕用的,須彌山是最高的山),這個幾座為八角形,象征四面八方,天地交泰。柱身浮雕,是層層云朵,回環(huán)升騰,云氣中有一條昂首飛騰的巨龍。龍首上面是雙層復瓣蓮花組成的承露盤。承露盤起始于西漢,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臺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后人將承露盤用在了華表上,是要承受天上甘霖玉露的,有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意義。盤中蹲著個望天吼,代表祥瑞的動物。據說它監(jiān)督帝王的行為,朝向天安門里的,叫“望君出”,意思是說帝王在宮內不要耽于淫樂,要想著天下的百姓,要出宮去民間體察民情;朝向天安門外的,叫“望君歸”,意思是說帝王外出不要耽于游樂,要及時回來料理朝政。
你看,一尊華表幾乎貫穿了上下五千年,既帶著堯時期的古老歷史基因,又有后來的文化積淀,還有外來文化的融合。所以,人們將它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有一定道理的。由華表更能看出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說,滲透在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是就像我們時刻生活在空氣中而全然不知一樣,那么,在我們身邊還有那些現象和堯文化息息相關?請聽下一講。謝謝!

來源:堯文化網

 

  【責任編輯: 邱?!?/p>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