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時至今日,在隰縣陡坡鄉(xiāng)三交村依舊保留著多座明清建筑群,因村里以劉姓為主,人們便稱之為“劉氏民居”。在這個地處塬上的偏僻小山村,能有這么整齊規(guī)模的家族建筑,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一進三交村,便能看到一些滿是歲月斑駁的古老房屋,這些充滿傳統韻味的古老建筑與現代水泥磚砌的建筑形成了鮮明對比。
據村里人介紹,三交村以劉姓人居多,村中建筑大都建于明末清初,不僅有住所、花園、古廟,還有宗祠,因為經歷年代較長,一些建筑已經毀壞,而有些建筑也在原來舊址上漸漸恢復建設中。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劉氏民居中最具生命力的建筑是由青石鋪成的12條“青石馬道”和位置特殊的兩個大小泊池,一下雨,全村的雨水都能經馬道流入兩個泊池,不僅解決了民居和道路積水的難題,還將雨水蓄起來,留作它用。這么精心的設計,令人稱奇。
在劉氏居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由劉氏第十代子孫劉士昭、劉士強、劉士瑯、劉士璠、劉士琰五兄弟建于清康熙年間的五個大院。五兄弟均為清代生員,所建院落分別坐落在村東南西北中,氣勢宏偉、布局合理,兄弟五個的院落占地面積相等,均為1376平方米,建筑風格一致,都是前院后院。
記者來到一處院落,大門上匾額雕刻著“南山拱喬”四個大字清晰可見。雖然部分房間和院墻坍塌,但整體格局依舊可見。院子因久無人住,雜草叢生,一碾石磨靜靜躺在院中。再穿過一道小門,便進入主院落,院子較前院大了許多,坐北朝南五間正房,門楣、窗欞等依舊保持完整,看起來十分精致,墻上的磚雕風格各異,令人嘆為觀止。正院西側三間房屋保持完整,東房已經坍塌只留下一間。整個院子雖小,但布局嚴謹,設計精巧,看起來古樸典雅,十分精致,處處透出俊秀之氣,真實反映了劉氏子孫當時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經歷風雨幾百年的劉氏民居是隰縣民居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考證當地民居、民俗的重要參考依據。相關部門正在對劉氏民居進行保護和修復,讓更多人能領略到劉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劉氏民居獨特的人文景觀。
記者 張瑩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