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車剎上,轅架上,走,拉鼓車!走,走,走,嗚兒!嗚兒!嗚兒!走,拉鼓車……”4月24日,農歷三月十六,襄汾縣汾城鎮(zhèn)尉村第十五屆跑鼓車文化藝術節(jié)啟動,大家期盼已久的跑鼓車正式“開跑”。一年一度的盛會,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看。
下午4時許,尉村關帝廟前人頭攢動,兩輛鼓車準備“出征”,一人擊鼓,一人鳴鑼,一人撐轅,兩人抱轅,十幾人拉梢繩。隨著一聲令下,尉村西北院和后院的村民拉著鼓車,迎頭向前奔跑。鼓車繞著村里的古車道相互追逐,激情競技,在鼓、鑼和鈸的聲響下,跑鼓車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站在古道一側的人群隊伍中,記者和現場的群眾一起為跑鼓車吶喊加油,現場充滿了活力氣息。
鼓車,顧名思義,是鼓與車的集合。跑鼓車車身由槐木、榆木制作而成,車輪、車輻木制鐵鑲。車長11尺,車廂寬2.8尺。鼓,直徑4.2尺,高2.4尺。鼓皮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征陰陽和合,鼓橫嵌在戰(zhàn)車上鼓幫,雙層,內外撐合,結實耐用。
尉村跑鼓車始于春秋時期,由軍用戰(zhàn)鼓演變而來,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尉村,史稱“鄂公堡”。據《晉史》記載,公元前718年,晉鄂公在今襄汾縣尉村北門處筑城堡,故名“鄂公堡”。此后,“鄂公堡”的駐軍脫離了軍隊建制,但擂鼓進軍的演練仍保持了下來,并逐漸成為一種民俗活動。至唐代,尉遲恭被封為“鄂國公”,“鄂公堡”改名為“尉村”,跑鼓車民俗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經歷2000多年的歲月滄桑,尉村跑鼓車現在已經逐漸發(fā)展成一項集民俗、健身、娛樂和競技于一體的群眾體育活動,成為襄汾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發(fā)展為最具人氣的民俗文化。
2008年春節(jié)前夕,尉村鄉(xiāng)梓、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趙維勇回老家探親時,提出尉村鼓車文化可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建議很快得到村委會的大力支持,鼓車申遺籌委會由此成立。2009年2月,尉村跑鼓車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尉村跑鼓車”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尉村的鼓車以院分為六鼓,區(qū)分嚴格,圖案各異。分別為西北院鼓、西邊二龍戲珠鼓、后院(東南院)八卦鼓、東院角端鼓、南院秦瓊打虎鼓以及廟巷和合二仙鼓?!蔽敬宕逦瘯敝魅瓮跣駱s介紹,“各院跑鼓車的人穿著也不同,后院(東南院)著黑衣、西邊二龍戲珠院著黃衣,廟巷著白衣,東院著紅衣,南院著綠衣,用以區(qū)分?!?/p>
西北院鼓車在北頭廟起跑,東南院鼓車在南頭廟起跑,圍繞村莊內鼓車環(huán)形賽道奔跑。因時間不限,后邊鼓車追上前邊鼓車,將梢繩拴上前邊的鼓車,這才算分出勝負。決戰(zhàn)分出勝負后,勝者一方的鼓車由本院坊的幾百人拉著,拉著鼓車在賽場轉圈展示,俗稱“亮梢”。
作為一種原生態(tài)的群眾競技活動,跑鼓車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膽量,還要有一定的技巧。跑鼓車經過老醋房石坡、關帝廟東南石坡、佛爺廟南石坡等六個上坡路段時,不僅需要極好的耐力,還要在狹窄的巷中快速通過,尤其是通過轉彎時,左右兩邊抱轅的人必須克服強大的離心力,以免撞到墻上或闖入人群。
“我今天拉的是廟巷的和合二仙鼓,已經跑了兩圈,休息一會兒了,準備下一圈接力繼續(xù)跑!”正在接力點休息的李玉杰興奮地說,眼睛則盯著不遠處的鼓車。當聽到和合二仙鼓快接近接力點時,他馬上抓起梢繩再次加入比賽隊伍。
王旭榮介紹,跑鼓車是一項群體接力項目,在比賽中可以換人,類似于田徑比賽中的接力,在交接中,鼓車不能停止,必須在行進中進行換人,直到追上對手為止,賽事規(guī)則提高了全民參與度,讓“非遺項目”煥發(fā)新生。
活動現場,許多網絡主播用手機直播的方式向眾多網友展示跑鼓車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拔沂堑谝淮蝸砦敬蹇磁芄能?,這是一項淳樸、積極向上、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現場很熱鬧,近距離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開闊了眼界。”家住堯都區(qū)的彭靜怡用手機記錄下了許多精彩瞬間,并將現場的熱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當天下午5時許,跑鼓車賽事已決出勝負,但幾個院的鼓車仍未停息,繼續(xù)在跑道上追逐著,鼓聲和陣陣鋼鐵轱轆聲響徹整個村莊,人們的吶喊助威聲一浪高過一浪。
“我從小就參加跑鼓車,已經五六十年了,從小就是抱轅的,現在腿腳雖然跑不動啦,心可從來沒有缺席,跟著鼓車跑得高興著呢!”看著眼前熱鬧的場景,84歲高齡的尉村跑鼓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賈成鎖欣慰不已,“我們尉村鼓車其精粹即在于鼓與車、韻律與運動的完美結合,也就是豪放雄渾的鼓樂之美與更強更快的體育精神的完美結合,讓更多的人能踴躍參與進來,感受跑鼓車的氣勢和激情,也能讓我們的這項文化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p>
看著一輛輛鼓車從眼前飛馳而過,坐在路邊觀賽的賈成鎖,仿佛看到了曾經努力奔跑的自己,他說:“跑鼓車為群眾帶來豐富的文體享受,極大促進了群眾性文體活動的健康發(fā)展,用活了非遺項目,助推了鄉(xiāng)風文明?!?/p>
記者 任超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