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汾城文廟
□ 權建威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圣廟、先師廟、先圣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
2000年,我曾經去拜謁過中國最早且至今規(guī)格最大的曲阜孔廟,其名著稱于世,“萬世師表”,對后世影響之大不必贅述。
也曾看過大同文廟,這是北魏孝文帝在當時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的第一座位于京城的孔廟,中國府學的淵源大致就始于此時此地的中書學,“斯文在茲”,大同府文廟的傳承為世之第一。
我還多次陪同外地友人到訪平遙古城,總不忘前往始建于唐貞觀初年重修于金代的文廟大成殿,因為這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也是僅存的金代建筑。
我曾經以為以上三地的文廟已足以代表我國文廟的特征了,但當我來到位于臨汾盆地南端的汾城,這里竟然有一處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文廟建筑。
汾城原名太平,今屬襄汾縣管轄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但早在隋唐時期就是縣治,至明清時期已是南通秦蜀、北達幽燕、商賈云集、文化繁茂的通都大邑,留下了“金襄陵 銀太平”的千古妙唱。
辛丑年冬月,我走進襄汾縣汾城鎮(zhèn),走近汾城文廟,這座舊名“德化坊”的孔廟,據《縣志》記載“建自唐時”。迎面一座高大石坊矗立于石階之上,匾額是端莊古樸的石刻大字“欞星門”,欞星即農星,轄農時耕種。值得關注的是這座欞星門內外斜撐八根石柱,每個柱底分別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卷曲臥獅,整個柱身是云龍和魚的浮雕,象征著鯉魚躍龍門的美好祈愿,也是耕讀并重“廟學合一”的儒學體現。
跨進欞星門,回頭又見石刻匾額內為“金聲玉振”。金、玉皆為古樂器,古時奏樂首以金鐘發(fā)聲,末以玉磬收韻,是集眾音之大成者也(今則比喻人有學問,或聲譽廣為傳播),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這里應該是受曲阜孔廟影響,也在孔廟前建一座“金聲玉振”之石坊。
縱觀文廟總體,最為壯觀者系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這是一座帶有明顯明代風格的建筑,抱廈前方為月臺,方形。當年春秋兩季祭孔典禮活動大概就在這個月臺上舉行。
按照規(guī)制,孔廟是不塑像的,只以牌位的形式設祭,并且規(guī)定了牌位的規(guī)格,然而,太平縣的文廟當時是應該有塑像的,雖現已不復存在。根據元代的“重建文廟記”記載,在元代,可能是畫像,到了明代正統(tǒng)五年,重塑圣賢像,供后世瞻仰膜拜,這也在全國眾多文廟中鮮見。
文廟里有東西兩廡,供祀從春秋戰(zhàn)國乃至歷代的儒學先賢初建于元代,后經明清擴建與重修,現存東西各9間,前面有廊,廊下豎有近年來收存于各鄉(xiāng)村的各類碑刻數十通,人們稱之為“文廟碑林”。
斯文自與天長久,但訪其門問登堂。走進汾城,這里有眾多的“養(yǎng)在深閨”的古建筑,城隍廟、文峰塔、試院、鼓樓、狀元橋、大成門等歷經千年滄桑大多保存完好。文廟建筑應當是晉南最好的文廟代表,其建筑格局也體現了北宋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知識分子的信仰與使命。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自古汾城耕讀并舉,人才輩出,如今的襄汾各中學在歷年高考中屢獲佳績,或許也受汾城文廟的良好影響吧。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