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里的家鄉(xiāng)
劉云霞
層巒疊嶂梯次凹向山谷的一塊山地,村人口里有不同的稱謂。
先說老母洼。我信了?!巴聊苌f物,地可發(fā)千祥”嘛,土地里生發(fā)出的,除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豐富物產,更有人精神領域里善惡報應因果輪回的多彩故事。這個“母洼”,有太廣太強的吸附力。
又說老畝洼。我同樣信之如真?!俄n非子·說疑》中有語:親操耒耨以修畎畝。畝,自古就是農田、土地的泛指。就土地之義而言,畝與母殊途同歸。
但實地一看卻發(fā)現,畝與母皆為村民有意無意地誤傳。這里層層山梯上,密密鋪開著五六十個墳墓,是為老墓洼。
墓,人最終的歸屬地,人與萬物同歸于此。從這個意義講,墓與畝、母也可視之同源。但村民們不這么認為。這不,洼里一棵樹的何去何從,已引起了諸多的爭議。
話題從汾西太陽山村建200兆瓦的光伏電壓提升站一事說起。
光伏是太陽山村農旅融合線上的一道景,也是太陽山村、汾西縣扶貧工程的支柱產業(yè)。光伏電壓提升站是光伏事業(yè)的續(xù)集,落地順理成章。
選址就在老墓洼,同屬于太陽山行政村的朱家山自然村境內。
每有建設項目,必先平山整地,這是慣例。那些荒草野棘自然好說,但山野里站著的一棵古槐樹卻讓建設者們犯了難。
古樹是時間的化身,是歷史的儲藏器,砍去古樹,無異于自斷根脈,人為使小村患上失憶癥。
酷好文史的村黨支部書記陳志華深知這一點。于是他請來了林木專家,測得樹齡為432年,即明萬歷年間的1592年。
明代的樹駐守在朱家山里。又有霍山上朱明諸代皇家祭祀霍山的遺存,不由地要對朱明王朝作諸多聯想。
朱家山與朱家大院之間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朱家山莫非就是因朱明之朱而得名?說不清的往事化為泥土。一棵樹鎮(zhèn)守在那里,樹下盤根錯節(jié)連著、壓著的無疑都是樹生發(fā)時的樣貌及樹之前更悠遠的時光。
平山整地前先要安頓樹,為了樹里蓄滿的時間秘語。
依舊少不了林木專家坐鎮(zhèn)指揮。量樹圍,測樹根直徑,再小心翼翼護好破了膛的樹干、小丘似的樹根,挖掘機、起重機配合,整整一周時間,樹才離開它固守了數百年的土地。
古樹原本是要移栽到太陽山在建的一座廟里,思慮再三,陳志華將樹移到了自家田地里?!扒甑陌貥鋯柪匣薄?。同樣是敬畏,陳志華敬的是樹里的時間。
一棵古槐往往是一座村落的標志。朱家山的樹移植到太陽山,就像當初朱家山與太陽山并為太陽山行政村一樣,兩個自然村曾經有過你我之別,你長我短之爭,后來,生計、產業(yè)都在一個大藍圖中共同籌劃,利益休戚與共,兩個村的故事,就像眼前二土合一的老樹。
帶著千絲萬縷的歲月的根,古樹落戶在陳家田地,恰如一尊鎮(zhèn)天守地的神。此后,紅繩所系,不知要有多少祈福求吉的心愿掛滿樹枝。夕陽下,我們仰望著古樹,如望著時間老人慈祥深沉的臉。古樹不語,周圍的核桃、柏樹、槐樹等各類樹,曲曲彎彎通向汾河谷地路兩旁的高粱和各類農作物,在古樹下,漸次進入新的時間和故事序列。
陳志華說,槐樹是家樹。沿著它的情感脈絡,我們走進了它曾經的家,沂蒙小院內。
夕陽從西邊一叢叢樹里落下去,月亮晃著銀光從小院東墻頭升起來。石子鋪就的院里,疏密有致地排開幾組竹椅圍著的碾盤石桌,院南側白柵欄圍隔起幾個“包間”,東墻一側有烤串、火鍋設施。院角一棵如蓬如蓋的老槐,墻里墻外延續(xù)著曾經的家情與鄉(xiāng)愁。樹上有點亮小院之夜的串串彩燈,也有“忙而不茫,終于白首;日出有盼,日落有念”等手寫文字“葉片”,讓小院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顯然,沂蒙小院已是太陽山村文旅線上的一個點。民宿與文旅連線,這是志華的最愛和擅長。沂蒙小院,是從山東移民而來的陳家的故土情結所在,也是志華作為一村帶頭人駕輕就熟打造的特色民宿。
一個人,兩重身份,一個場景,兩條脈絡故事。我們就在這家與鄉(xiāng)混合體的小院里,就著朦朧的月光開始對話。
槐樹、土窯與后來土窯前壘起的磚窯,這是原始場景。陳家老少冷暖饑飽苦樂相依的情景,在志華緩緩敘說中掠過,文旅融合的話題,從眼前竹椅石桌旁的火鍋餐開始。志華說,火鍋餐是農家餐外的嘗試,最終是要回歸“農本”特色的。文旅融合有兩個出發(fā)點,一是讓村民有事干,能致富;二是農村有啥就做啥,農家餐既能體現本土特色,也便于農家經營者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一村帶頭人的身份使然。陳家的三座小院都在太陽山文旅、農旅融合線上。三座院,主場景都是一排房、一棵樹,房樹伴行,共同印刻著每座院的年輪。
五孔土窯洞,是陳家在太陽山最初的立身之所。如今以“百年老院”的主題面世。院中心一棵槐樹,與老院同行并長。志華說,百年老院與院里的老樹,均不足百年,但承載的是家與村的百年記憶。
老院前的半日閑營地,是文旅線上的打卡熱點。帳篷、秋千、池塘、燒烤、農具陳展,老窯里的家史與村史,人們在這里回望和靜思,也在這里放飛和狂歡。
相較百年老院的古樸,仁和小院古樸中綻放著一抹時尚與清新。
古樸是以“仁和”為文眼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排北房為民宿客房,一間是一鋪炕,主打中國北方農家特色;一間是標準床,迎合大眾住宿習慣。倒座兩間書屋,文史哲、儒釋道書香盈屋,透著主人的喜好,氤氳著小院氣質。
時尚清新在院內江南韻味的微景觀。
小橋、池塘、小亭、秋千,風吹水皺一池魚,雨打合歡葉葉心。池中金魚竊竊私語,院側合歡樹絨柔細葉瞇著眼微笑。
志華說,仁和小院與院里的合歡樹,都“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合歡樹,書寫著從一家“合歡”到一域安樂的夢想和歷程。
樹里的家,樹里的鄉(xiāng)。家鄉(xiāng)就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繼培土、栽樹、播種、收獲的進行式。百年老院、沂蒙小院、仁和小院,家的故事、院的歷史、村的軌跡相交互繞,都在樹影里婆娑。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