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來歷
史復興
一說“除夕”,家喻戶曉是年三十的夜晚。那么,為什么叫“除夕”呢?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關(guān)于“除夕”的來歷,史書上沒這方面的文字記載,它是來源于民間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夕”的惡獸,每到臘月三十晚上就會成群結(jié)隊出來吃人,鬧得人心惶惶、東躲西藏,躲藏不好的人便被“夕”吃掉。為了對付兇殘的“夕”,人們就研討這種惡獸的習性,后來發(fā)現(xiàn)“夕”雖兇殘,但它最怕聲響和紅色的東西。于是人們就用竹筒和火藥制作成“爆竹”,并在臘月三十那天各自的家門上貼上紅對聯(lián)、懸掛紅燈籠,還在門上、墻上張貼紅福字、紅喜字等,當“夕”再出來禍害時,聽到一片片爆聲響,又看見許多紅紅的東西,一個個嚇得失魂落魄,紛紛拼命逃竄,再也不敢出來禍害百姓了。
為了慶祝和紀念這一勝利,人們便把正月初一當作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看待,用各種隆重的形式歡慶、歡度,把這一天稱之為“過年”,又把大年三十晚上稱作“除夕”,即“驅(qū)除惡夕”之意。就這樣,“除夕” 一詞便世世代代流傳。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