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記憶-泊池
韓殿臻
說到泊池這個名字,人們似乎都覺得很陌生,感覺是個舶來品,或者是來自遠古的東西。其實,泊池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是它滋潤著遠古的大地,滋潤著我們的先祖,讓華夏民族一代代繁衍生息,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晉南,在晉西北的黃土高原上,但凡是稍有點歷史的村落,除了戲臺和廟宇之外,泊池大約就像是一個村的靈魂,是必不可少的建筑物和“景觀帶”。
泊池建在哪里是很有講究的,因為這個關(guān)系著一個村子的“人脈”和人氣,關(guān)系著一個村子的更迭興衰和文明富裕程度。
泊池一般都建在村子的中央,或者離村不遠的村邊上。如此設(shè)計,方便居民取用水,平衡寒暑,降塵防燥,增加空氣濕度,美化居住環(huán)境。大的村子人多,居住分散,用水量大,一個泊池不夠用,村里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位建起多個泊池,確保居民用水。有的地方出于用水安全和衛(wèi)生的考慮,還會對泊池的用途進行分工,讓它們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
有人說,泊池不就是個蓄水池嗎?不錯,泊池有蓄水的功能,這一點和蓄水池是一樣的。但是,它比一般的蓄水池更大、蓄水更多,某種程度上說,泊池更像是一個高原人工湖泊。它的攔洪蓄水,減少泥沙下泄,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泊池尤其是黃土高原和干旱缺水地區(qū)的重要構(gòu)筑物,是人們長期應對干旱缺水條件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和本能之舉,有一舉多得、事半功倍之效。一般意義上的泊池,就是就地挖一個大坑來儲水。過去,生產(chǎn)力低下,沒有現(xiàn)在的機械設(shè)備,人工條件下挖一個泊池那是相當費力的,有的要通過全村人積累年之功,才能挖好一個泊池。為了減少動土方量,減輕勞動強度,盡快見到成效,人們就會把泊池建在稍微低洼的地方,把挖出的土石一擔擔挑出來,堆積在泊池周圍,確保一定范圍內(nèi)多余的雨水能夠流得進、蓄得住、不流失。泊池附近既要地勢相對平緩,確保地面徑流不能過大把大量泥沙帶進泊池,又要有一個相對的落差,確保區(qū)域范圍內(nèi)多余的雨水能夠順利流入泊池。
挖好的泊池還要進行防滲漏處理,這個過程叫做釘泊池。釘泊池的工程措施和建筑材料都很特別,絕對的就地取材,綠色環(huán)保,成本低廉。這種材料就是膠泥,把膠泥粉碎和成泥糊,反復攪拌,充分浸泡,待自然收水后再用木棍反復敲打,稱為排泥,以增加膠泥的黏結(jié)性和致密性。接下來就是釘泊池了。在挖好的泊池底子和周壁均勻打孔,孔徑15厘米-20厘米,深約50厘米,然后把團成柱狀的膠泥“釘”放進去,在各個孔洞之間的空地上鋪上大約10厘米厚的膠泥片,再用木板使勁敲打,讓膠泥片、膠泥“釘”和泊池壁充分融合,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個防漏層。釘好的泊池必須進行養(yǎng)護或盡快蓄水,不能過干,不然膠泥層就會開裂打卷,致使釘泊池的艱辛勞動前功盡棄,成為一個報廢工程。這種防滲漏方法,雖然達不到真正的防滲漏效果,有相當?shù)乃窟€是滲漏了,但恰恰是這種滲漏改變了多余雨水的流向,有效降低了雨水對地表土壤的侵蝕模數(shù),增加了附近土壤的含水量,形成了一個相對濕潤的小氣候,這一點和現(xiàn)代所謂“海綿城市”的理念不謀而合,有異曲同工之妙。
泊池的造型很特別,也很簡潔,但的確是非常完美的一種設(shè)計。它的設(shè)計借鑒了平底大鐵鍋的原理,開口面基本上都是圓形或者橢圓形,立面全部變成了緩坡,從而使整個工程互為支撐,互為依存,有效解決了滲漏、滑坡、塌方和泥沙淤積等等難題。
泊池在農(nóng)村就相當于一個公園,或者說它就是中國公園的雛形。建起一個泊池,就建好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泊池周圍通常都是柳絮飄飄,樹木森森。泊池借助柳樹的根須來固土保水,柳樹則憑借自己喜陰耐濕的本領(lǐng)扎根池底,稱霸池岸,長成一棵棵大柳樹,長成了歷史,長出了一道屏障、一道風景。裊裊娜娜的柳樹外圍,必然是枝干挺拔的白楊樹,他們就像是偉岸的大丈夫,像固守疆域的哨兵,時刻守護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守護著自己的家園。當然,還有大槐樹,還有皂角樹,它們一個個都有著靈性、有著神奇、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春天來了,清淺的泊池解凍了。牧人們趕著牛羊來到泊池邊上飲水,農(nóng)民們則在泊池里擔水點種,或為新栽的樹苗澆點水,或為起身的韭菜施點肥。他們把一年豐收的希望寄托于泊池。不久的傍晚,泊池里傳來了清脆的蛙聲。這種水生生物依賴著泊池居然成為高原的主人。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黑壓壓的一片精靈。附近的鴨子、大白鵝在泊池里悠閑地戲水覓食,一些剛剛探出頭來的肥美的水草和水生生物,就成了它們口中的美餐。
烈日炎炎,暑氣逼人,而泊池邊上,大樹底下卻是另外一個世界。男人們抽著煙、打著牌、聊著天,在這里歇晌;女人們一刻也不肯消停,吃罷了飯,收拾了碗筷,就會端起盆子,來到泊池邊上洗洗刷刷,把一家人換洗的衣服洗到發(fā)白;孩子們則是最會消暑降溫的一群人,他們扒光了衣服,跳進齊頸深的泊池里,或潛在水底,或浮在水面,或上下翻騰,或打鬧嬉戲,把一池清水攪動起來,直到渾濁不堪,任憑洗衣娘們怎樣呵斥都無濟于事,笑罵聲吵鬧聲在泊池里蕩漾成一圈圈的漣漪。
秋季里是雨水最為豐沛的季節(jié),秋雨綿綿中,泊池里的水會不斷得到補充,充盈的池水那是農(nóng)民們滿滿的期盼。
冬季的泊池相對要蕭條不少,富水的年景,池面會結(jié)上厚厚的冰,玩鬧的孩子會在大人的幫助下,動手做成一輛簡陋的滑冰車,然后邀約三五好友一起到泊池里去滑冰。大人們則會在冰面靠邊的地方鑿一個窟窿,把冰層下面的水一桶一桶地提上來,然后把飄著冰碴的水挑回家里去,稍微加熱一點供牲畜飲用。要是水淺,沒有多少庫存了,水就會完全結(jié)冰,若是急等用水也就只好敲冰化水了。這樣的光景挨不到春天,泊池里就會出現(xiàn)底朝天的現(xiàn)象,稱為亮底,沒有水農(nóng)事活動就會受到影響。漫長的冬旱連著春旱,村子里鬧起了水荒,人們不得不趕著牲口,挑起水桶,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水,人畜合力把水弄到家里來。人們天天盼著雨季能夠提前到來,好讓干涸的泊池重新蓄滿雨水,蓄滿一年的財富和希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