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竹器之鄉(xiāng),主要生產(chǎn)各種各樣的竹器,像竹席、竹框、竹籃、竹簍、竹椅、筲箕等,而尤以筲箕最為著名,臨近縣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平常來購貨的外地人絡(luò)繹不絕。有時遠方的親戚回鄉(xiāng),什么東西也不要,就帶幾個筲箕走。
筲箕是一種裝菜和盛飯的工具。早些時候城里的人都用塑料制品,很少有人購買這種工具,但后來大家都提倡綠色環(huán)保,筲箕是天然毛竹所制,又是全手工工藝制作,造型美觀,經(jīng)濟實惠,因此在城里一下子火了起來。商人也看到了其利潤空間與發(fā)展前景,于是紛紛開著車子跑來收購,筲箕便成了家鄉(xiāng)的主打產(chǎn)業(yè),大家農(nóng)閑時的副業(yè)都是編筲箕。
我們家也曾做過這個行當(dāng),我也曾親眼目睹過其制作的過程。首先得去山上砍竹子,竹子的選擇十分講究,一要直,二要生長時間稍長,三要大小適中,四要顏色青黃。竹子砍回家后先用鋸子將其鋸成長短一致的一段段,再劈成一根根均勻的、細小的竹條。竹條劈好后還不算完事,得用筲絲刀一根一根地刮,直到表面圓潤光滑才行。竹篾準備好后,就開始著手編制。編之前先用一根較硬的竹塊造好型,然后再將準備好的竹條纏上去,纏的時候手一定得穩(wěn),而且用力也必須均勻,否則編出來的筲箕就不好看,筲箕編好后,還要進行局部的修整。最后一段工序就是在成型的筲箕邊緣纏上一圈青篾,使之既起到固定的作用,又精致中看。這樣一個筲箕就算大功告成了。
筲箕編好后逢著趕集天就背到集市上去賣,家鄉(xiāng)都是遇三、六、九趕集,因此得在這之前準備好。筲箕的交易有一個特定的時間,不像其他物品,可以等到天白亮,一般都在凌晨四五點鐘左右。因為收購的人必須在天亮前將貨物裝上車,然后拉到大市場上去銷售,時間晚了賣不上好價錢。竹農(nóng)們也得跟著他們的時間走,天不見亮就得出發(fā),有些路程遠的甚至半夜就得起身。
只見外面還是漆黑的一片,竹農(nóng)們就已經(jīng)三三兩兩地打著手電筒,肩負重物,步履匆匆地趕往集市。剎時間街上人影晃動,十分熱鬧,要是碰到熟人大家就會親熱地打個招呼,然后閑聊一會兒,而這時不少的街民還處在甜美的酣夢之中,并不知道外面繁華的景象。竹農(nóng)們到了集市后,將捆綁好的筲箕放在自己的腳邊,等著收貨的人前來檢驗。在集市昏黃的路燈下,地上散落著一個個被拉長的影子,有的人不住地打著呵欠,有的人輕輕地吸著香煙,有人無聊地望著路燈下的飛蛾。收貨的人到來后,就與他們討價還價,他們說價的方式十分特別,不是用嘴,而是用手捏,別人完全不知道他們最終交易的價格。當(dāng)然手藝好的,做出的筲箕耐看又好用,收購的價錢自然也會高一些。反之則會低一些,但都能夠全部售出。
王濤
責(zé)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