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9日在山西省偏關(guān)縣拍攝的晨曦下的黃河老牛灣,長城和黃河在此“握手”。
“九曲黃河十八彎,神牛開河到偏關(guān)。明燈一亮受驚嚇,轉(zhuǎn)身犁出個老牛灣……”
行走在山西省偏關(guān)縣老牛灣村的古堡之中,曾擔任多年村支書的呂成貴手指黃河邊的“望河樓”(老牛灣2號烽火臺),緩緩吟出這首家鄉(xiāng)民謠。
地處晉西北的山西省忻州市偏關(guān)縣,境內(nèi)長城縱橫交錯,曲折蜿蜒,有著“中華長城古堡第一縣”的美譽。巍巍長城與滔滔黃河在老牛灣“握手”,形成了神奇壯麗的自然景觀。
??呂成貴在山西省偏關(guān)縣老牛灣村留影(2023年8月29日攝)。
1965年出生的“呂叔”,是地地道道的老牛灣人,從中學時期開始就對長城文化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積極宣傳長城保護。
“當時,老百姓沒有多少保護意識,也搞不懂為啥要保護,”談起往事,“呂叔”語氣沉重地說,“可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每破壞、消失一點,就等于失去一筆財富?!?/p>
??呂成貴在位于偏關(guān)縣老牛灣村的望河樓考察長城(1999年7月15日攝,資料照片)。
??呂成貴經(jīng)過偏關(guān)縣老營堡附近的一段長城。老營堡是明代長城的一座重要城堡(2023年8月28日攝)。
??在偏關(guān)縣老營堡附近的一段長城,呂成貴使用指南針測定方位。隨身攜帶卷尺、指南針和鋸子,是呂成貴多年考察長城、尋訪古堡養(yǎng)成的習慣(2023年8月28日攝)。
??在偏關(guān)縣滑石澗堡,呂成貴試圖折斷一棵生長在古堡大門處的野樹。樹木的根系往往會導(dǎo)致墻體脹壞或開裂,是破壞長城的潛在威脅之一(2023年8月29日攝)。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呂叔”結(jié)合自己多年長城考察的調(diào)研結(jié)果,提出在老牛灣打造“長城文化、黃河文化、邊塞文化”,其中有關(guān)老牛灣旅游開發(fā)的設(shè)想,引起當?shù)卣闹匾暋?/p>
2008年,老牛灣風景區(qū)開始運營,當?shù)卮迕癯陨狭寺糜物垺,F(xiàn)在,老牛灣村建起了30多家農(nóng)家樂。每到旅游旺季,游客們都會慕名到這里“打卡”,領(lǐng)略萬里長城與母親之河“相遇”的獨特風景。
依托長城和黃河兩大旅游資源,鄉(xiāng)親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年人均收入從2008年的不足1800元提升到如今的兩萬多元。
??這是2023年8月18日拍攝的寧夏鹽池縣瞭馬墩烽火臺。
長城是世界上規(guī)模、體量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產(chǎn),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文物、合理開發(fā),給長城沿線居民帶來了無形的財富。
寧夏鹽池,因縣域周圍分布多個天然鹽湖而得名,自古就是軍事要沖。境內(nèi)現(xiàn)有隋長城一道、明長城三道,總長約259公里,沿線還有眾多古城堡、烽火臺。在這里,一條35公里長的長城旅游觀光路,串聯(lián)起英雄堡、八步戰(zhàn)臺、安定堡等多處長城古跡。這條按三級公路標準設(shè)計的旅游觀光路,路況好,標識明確,沿途設(shè)有觀景臺、休憩長廊等,極大地方便了自駕游和長城文化愛好者。
??這是2023年8月17日在寧夏鹽池縣長城新村拍攝的鹽池長城民俗博物館,遠處是明長城(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除了古長城遺跡,很多人也會慕名來到鹽城縣長城新村的一座四合院參觀。四合院門口,“鹽池長城民俗博物館”的黑漆牌匾高懸于上。院落的一角,按照烽火臺的樣式營建。登高北望,不遠處就是明長城,當?shù)厝怂追Q“頭道邊”。
物理老師陳靜和丈夫高萬東是這座四合院的主人,也是這座小型民間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者。
06:16采訪那天,夫妻倆剛從山西大同“出差”歸來不久——二人是受邀參加由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舉辦的長城沿線博物館、紀念館、鄉(xiāng)村博物館建設(shè)研討班。
丈夫高萬東自豪地說,“我們是最小的一個(博物館),卻是發(fā)言人數(shù)最多的”,大家聽他們的故事幾乎入了迷。
高萬東是個熱情的西北漢子,忙前忙后地給我們介紹情況。相比之下,妻子陳靜話少了些,接受采訪時讓我感覺“談得不透”。
后來才得知,夫婦倆曾幾次接到自稱“記者”的“采訪”邀約,所以不太相信我從北京跑到寧夏鹽池只是為了“報道”他們的故事。隨著采訪的深入,特別是我和同事們一起與夫婦倆起早貪黑“跑長城”,陳靜逐漸“放開了”。
??陳靜在用無人機航拍晚霞里的五墩烽火臺(2023年8月17日攝)。
生于斯、長于斯,陳靜和高萬東有著一份難以割舍的長城情緣。我問他們,日常工作之余最大的愛好是什么。夫婦二人不約而同地回答,長城。
從2008年零散拍攝長城開始,到2014年著手系統(tǒng)性記錄鹽池境內(nèi)的長城,兩口子幾乎拿出了全部業(yè)余時間“跑長城”,足跡踏遍鹽池全縣。
??夕陽下,陳靜和丈夫高萬東在拍攝五墩烽火臺附近的長城(2023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陳靜和丈夫高萬東來到他們自費認領(lǐng)的一處烽火臺(2023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目前,陳靜和高萬東的“長城之旅”已經(jīng)超過十萬公里,所拍攝的照片累計也有十余萬張。實地探訪時,夫婦倆除了拍照,還認真記錄下每一處的遺存位置及規(guī)模尺寸,多年積累匯編,于2019年自費出版了《圖說鹽池長城》一書,詳細介紹當?shù)氐拈L城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
為了“長城”,夫婦倆幾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他們買下了如今這座四合院,卻拿出三分之二的面積建設(shè)博物館,一家人擠在偏房。由于特別喜歡“瞭馬墩”(安定堡村3號烽火臺),夫婦二人加入鹽池縣長城保護學會后,自愿捐資5000元,把它“認領(lǐng)”了下來。
臨別時,我與高萬東坐在樹下聊天。我問他,博物館未來能否盛得下他們搜集來的各種展品。高萬東笑著答道,“等有了錢,再擴建”,言語間沒有一絲猶豫。
??位于山西省偏關(guān)縣的明長城(2023年8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為長城傾盡所有的,又何止陳靜和高萬東。前文提到的呂成貴,年輕時就搞發(fā)明、辦公司,成了“先富起來”的那批人。但是,他念念不忘的是村里的鄉(xiāng)親們。研究長城,保護長城,一方面是他的個人愛好,另一方面是他不忍村里人“守著寶藏去尋寶”。任職期間,他竭盡全力宣傳長城,終于打響了“老牛灣”這個旅游品牌。
??呂成貴家的炕頭上堆滿了與長城歷史文化相關(guān)的資料(2023年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在偏關(guān)縣老牛灣村,呂成貴在調(diào)試其制作的長城文創(chuàng)產(chǎn)品(2023年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富裕起來的長城人家,越來越重視古老家園的保護?!皡问濉眳s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長城文化的研究之中。在他看來,只有更多地了解長城背后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才能更好地保護長城。
??呂成貴開車前往位于偏關(guān)縣的滑石澗堡考察尋訪(2023年8月29日攝)。
??在偏關(guān)縣滑石澗堡,呂成貴用手機記錄下古堡大門如今的模樣。雖然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拱門匾額上的“鎮(zhèn)寧”二字依舊清晰可見(2023年8月29日攝)。
??在偏關(guān)縣滑石澗堡,呂成貴在草叢中尋訪古堡當年的歷史遺存(2023年8月29日攝)。
雄雞破曉,望河樓處,“呂叔”發(fā)動汽車,再次踏上實地尋訪和文獻印證之旅。
身后,晨曦初染,家鄉(xiāng)的老牛灣堡又迎來新的一天。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