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會村,三里長,
一里一個觀音堂,
七十二個連環(huán)洞,
九龍戲珠大云院?!?/p>
……
在平順縣口耳相傳的民謠中
三座觀音堂消失于時光
七十二個連環(huán)洞痕跡依稀
只有龍耳山九條支脈所環(huán)抱的“明珠”
——大云院
不僅沒有湮滅于歷史長河
反而因為《黑神話:悟空》的熱度
明珠再現(xiàn) 光彩涌動
▲大云院
大云院原名仙巖院
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
占地5000平方米
分前后兩進院落
現(xiàn)存天王殿、三佛殿及前院東西廂房等
清代建筑和五代建筑彌陀殿等殿堂24間
院外的七寶塔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元年
(公元954年)
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通體用堅硬青石雕造
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藝術杰作
▲綠樹掩映下的大云院
主殿彌陀殿為中國現(xiàn)存稀有的五代建筑
單檐歇山頂,滿覆琉璃圓柱方額
屋坡平緩,形制古樸
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木結構建筑中
在闌額上加施普拍枋的最早實例
殿內駝峰與斗拱的應用
也讓其成為中國木構建筑
由唐朝模數(shù)制向宋代營造法式演變的活化石
▲大云院壁畫中的眾菩薩
大佛殿內的五代壁畫
是中國古代壁畫中的稀世佳作
更是迄今所知全國古代寺觀殿堂中
僅存的五代壁畫
大殿東壁繪“維摩變相”
扇面墻正面繪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
扇面墻背面畫“西方凈土變”
雖年代久遠,色澤線條依然可見
▲精密勾勒的人物形象
五代壁畫上的人物形象各異
描繪準確、神態(tài)自然
以細筆勾勒為主
具有一種生動飽滿的氣勢
而作為背景的亭臺樓閣、山水林木則
多側鋒用筆
帶有典型的寫意風格
可謂“滿壁風動”
▲擎花天女
整組壁畫在繪制技法上
承襲了晚唐時期“焦墨薄彩”的風格
線條濃淡分明,設色豐富
并在重要部位施以瀝粉貼金
新儒家學派大家
徐復觀曾評價:
“唐代彩色革命的另一成就,
是以淡彩代替濃彩。
淡彩在顏色上的意義,
與水墨完全相同?!?/p>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
彌陀殿壁畫
也標志著一個新的繪畫時代到來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