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社長吳海民在《傳媒》雜志2009年第12期上撰文《明天我們如何做記者》中,就10年間飛速發(fā)展的網絡媒體已趨成天下之勢時,我們不得不進行報紙的轉型,不得不思考如何做一個屬于明天的記者。他認為:明天的記者,無疑還是要以忠實地記錄新聞為己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報紙還將擔負新聞紙的功能。特別是在中國,報紙的新聞發(fā)布權不會輕易改變,記者的采訪權也不會輕易被取代。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網絡媒體已經在多個領域實現了新聞的直接發(fā)布,由于千千萬萬的博客具備了“公民記者”的技術平臺,又有眾多報紙將自己的原創(chuàng)新聞第一時間提供給了網絡,總體而言,讀者讀到的報紙新聞都不再新鮮。這就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的記者不能再像以往那樣簡單地記錄同題新聞,更不能懶惰地去“炒網絡的剩飯”,而必須在獨家報道上下功夫,在深度報道上下功夫,包括更多的新聞追蹤、新聞分析和新聞解讀。當網絡媒體已經告訴人們某地某時發(fā)生了什么之后,我們的記者要努力告訴人們接下來又發(fā)生了一些什么,還可能會發(fā)生一些什么,為什么發(fā)生了這種事情,它的影響何在,誤差何在,要害何在,意義何在,即打好新聞的“第二落點”。在一個只能以24小時為周期固定出版的媒體上,要通過自己具有洞察力的報道,從現象看到本質,從特殊照顧一般,從微觀透視宏觀,努力做到新聞的“后發(fā)制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明天的記者應該成為幫助讀者解疑釋惑的“社會學家”并不是一種苛刻的要求。對于那些主要從事社會新聞采寫的記者來說,“社會學家”無疑是明天的一個職業(yè)目標。
當然,明天的記者不可能都是“社會學家”。對一張綜合性報紙來說,還應該擁有各個領域的專家,體育記者應該努力成為體育專家,文娛記者應該努力成為文娛專家,時政記者應該努力成為時事政策方面的專家,國際報道記者應該努力成為國際問題專家,財經記者應該努力成為財經問題專家,而在專業(yè)性極強的財經領域里,還應該有一批金融專家、證券專家、汽車專家、IT專家、房地產專家等等。這樣一批知識豐富、思想深邃的專家型記者,將會給報紙帶來更多的獨家發(fā)現、更多的獨家報道、更多的權威解讀、更多的權威觀點,真正做到通達社情民意,真正做到引領社會輿論,這也是報紙在網絡時代實現成功轉型的必要的人才條件。有了這樣一批屬于明天的記者,處于產業(yè)轉型中的傳統報紙才能擁有自己希望的明天。
明天的記者,還應該是復合型的記者。我們正處于媒體融合的時代,融合是必然趨勢,而且已經成為現實。單一的媒體組織正在演變?yōu)槎嗝襟w機構,單一的新聞發(fā)布正在演變?yōu)槎嗝襟w發(fā)布。昨天的記者僅僅習慣于拿一支筆和采訪簿去戰(zhàn)斗,今天的記者帶上了錄音筆和手提電腦,明天的記者則應該拿得起更多武器,包括照相機、攝像機、麥克風。對一個尋求多媒體發(fā)展的報社的記者來說,這也已經不是什么過分的要求,記者的多技能培訓和復合型塑造,已經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
(責編:賈佳 武超)
【責任編輯: 劉靜】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下一篇: 做有新聞理想的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