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阜鄉(xiāng)是僑鄉(xiāng)青田縣的最偏遠山區(qū)鄉(xiāng),是浙報集團結對幫扶單位,也是浙江日報的一個基層聯(lián)系點。在當?shù)毓ぷ魃畹?00多個日日夜夜,我每天深入到群眾中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去傾聽,在做好鄉(xiāng)干部和省派指導員的同時,利用雙休日和晚上寫實事、說實話、訴真情,從農村的變化和村民的實際生活中挖掘新聞,采寫的230多篇生動、鮮活的報道讓我離新聞現(xiàn)場更近,也讓我更明白了到基層現(xiàn)場抓“活魚”,必須有立體思維,并注意新鮮性價值。
采寫基層新聞的立體思維包括立體指向、立體起點、立體結論等方面。立體指向是指記者的思維不能只看到一個點,一條線,而是指向各種目標,在基層眾多、復雜的事物現(xiàn)象中把握一般規(guī)律性的東西,使之準確、可靠。立體起點是指從多種事實、多種評判標準中去認識事物,把握事物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問題的起點不能是孤立的,而是應該前后左右相互照應的。立體結論是指對事物發(fā)展的結果做出多個相容的結論。
采寫基層新聞有了這樣的立體思維后,就會特別注重新聞的新鮮性價值,即內容要新穎,時間要新近,給受眾以新鮮感,它是選擇新聞事實的第一個著眼點。因此,新聞的新鮮性必須是人們欲知、應知的信息,或者是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把握出新的意義,向受眾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從中領悟出道理,達到“恍然大悟”的效果。
這種令人“恍然大悟”的新聞,總是角度新、主題新、題材新的綜合。如去年3月12日刊發(fā)在浙江日報4版頭條《城里安家 山上創(chuàng)業(yè)(肩題)
青田居民返鄉(xiāng)種菜(主題)》一稿,就是我到田間地頭看村民種菜了解到的素材。農民種菜雖很平常,但居民返鄉(xiāng)承包閑置土地種菜,造就一個個“高山創(chuàng)業(yè)園”,這自然讓記者將其作為具有新鮮性價值的新聞精心采寫。
基層新聞的新鮮性要求是由受眾“求新”、“好奇”、“給力”的心理決定的。這就要求記者采寫基層現(xiàn)場新聞時,要顧及到受眾的心理特點和受眾所具有的精神方面的需要,關注健康向上的、能給人啟迪的新聞事實。
2009年12月22日,我在萬阜鄉(xiāng)中心學校和師生們打籃球時,看到五年級男生夏利東的鞋幾乎磨得沒有底,但這個堅強的男孩卻依然說不冷。大冬天的,學生穿的鞋竟然沒底,這是單一的現(xiàn)象嗎?我通過對全校280名學生的調查核實,發(fā)現(xiàn)是有那么一群學生,大冬天沒有手套、沒有襪子、沒有鞋底,一支鉛筆要用一個學期……這時,如果用單一的思維來看待學生貧困現(xiàn)狀,就會認為是一個農村太落后的問題;如果用立體思維來看這一問題,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山區(qū)學生的貧窮,不單單是學生父母的問題,它涉及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結對助學等是否在農村得到落實等問題。于是,從2009年12月23日起,我在今日早報發(fā)表了《開往青田縣萬阜鄉(xiāng)的愛心列車》等30多篇系列報道,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這所偏僻的學校。到2010年8月,社會各界共為學校捐款捐物達70多萬元。青田縣也投入50多萬元修繕缺窗戶的教室,改善學生就學環(huán)境。
(據(jù)《新聞實踐》雜志)
俞佳友
【責任編輯: 劉靜】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