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逾瑜
評判一條新聞是好是壞,人們有多種標準,我覺得好新聞應該是打動人的新聞,好新聞應該是有溫度的。
去年,我到湖北省新華醫(yī)院腫瘤科采訪,這是全省唯一的腫瘤姑息病房,90%以上的病人都采取姑息治療。在國外,姑息治療作為一種臨終關懷已相當發(fā)達,而在中國才剛剛起步。確切地說,它是一種治療,相對于根治性治療而言,有針對性地控制病人的疼痛;它也是一種關懷,很多患者不希望進行痛苦卻又希望渺茫的放化療及手術時,這種方法很人道,也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光活得有尊嚴。帶著對生命的敬意,帶著對生與死的又一種理解,我走進一間間病房,完成了一次震撼心靈的采訪。這里的晚癌病人,很多都是大醫(yī)院救治不了送進來的,送來時不成人形,昏迷半死。而如今,他們吃得香,睡得著,感覺不到疼痛,心情愉快地和家人共度最后的時光。報道刊登后半個月,我接到天津的金女士的電話,她激動地說,她的父親在經歷了兩個療程化療、58次放療后,已陷入昏迷,意識模糊,不能言語,大醫(yī)院宣布無計可施,最好回家休養(yǎng),親戚們通知金女士趕緊回來見父親最后一面。后來,因為看到報道,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將老人送到新華醫(yī)院姑息病房,結果老人的狀態(tài)一天比一天好,吃飯、散步、交流都挺順利,一家人還能推著老人到公園去喂魚、照相。金女士說,父親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不用遭罪,而且舒舒服服的,全家人都好開心。當然,我也很開心,這比報道獲得任何獎項都更讓人有成就感,把感動記錄下來,把美好傳遞出去,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湖北日報去年8月開辟《網事回應》欄目,以我名字命名的“崔逾瑜工作室”成員承擔了大量的調查采訪工作。第一期是關注漢陽城管局成立武裝部事件。此前,報道經網絡發(fā)酵,加上“城管”、“武裝部”兩個極為敏感詞語的交匯,引起了軒然大波。網絡上,不少網民擔心引發(fā)暴力執(zhí)法升級,盡管漢陽城管局一再解釋,但回應聲淹沒在多數(shù)網友的口誅筆伐中。接到總編輯點題后,我很快投入采訪。通過采訪漢陽區(qū)城管局、漢陽區(qū)委、社會學家等人士,并橫向對比外地做法,得出報道結論:城管成立武裝部是出于國家戰(zhàn)略的考慮,屬于體制創(chuàng)新,在全國各地早有嘗試,武漢并非首例。報道分析了之所以公眾對此事普遍持懷疑態(tài)度,是因為城管一直以來在不少群眾眼里的“暴力”、“冷血”等負面評價居多,因此,更要正視這種社會情緒,避免激起公眾的對抗心理。該報道一經刊發(fā),當天即被新浪網、新華網湖北頻道、搜狐新聞等數(shù)十家網絡媒體轉載,客觀、中肯的分析有效回應了公眾質疑,謠言迅速化解。
這次報道讓我認識到,在全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得好,可以成為民意“晴雨表”、社會“黏合劑”、道德“風向標”,促進社會良性發(fā)展;引導得不好,則會適得其反。
新聞的溫度,存在于時代和社會的溫度里。我們的腳步,緊緊跟隨著溫度而四處奔波。我們是觀察者,我們看到許多面孔和表情,那些讓我們“牽掛”的、“懷念”的、“快樂”的和“拍案”的,一直在我們的眼中、心中;我們是記錄者,記錄這個時代的一舉一動,盡可能多地看見,盡可能多地聽見,盡可能多地追問,盡可能多地思考和盡可能多地力爭;我們是建設者,堅持理性的、冷靜的思考,堅持客觀的、公正的記錄,觸摸著新聞的溫度,不掩飾我們的表情,不掩飾我們的憤怒,不掩飾我們的嘆息,不掩飾我們的熱愛,不掩飾我們的欣喜,也不隱晦我們的立場和態(tài)度:為黨說話,為民執(zhí)言。 (作者是《湖北日報》社會新聞中心記者)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網絡時代報媒的發(fā)展策略
下一篇: 掂分量:編輯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