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堯都區(qū)重鎮(zhèn)之一,和70年前相比,如今的劉村鎮(zhèn)早已舊貌換新顏,309國道龐大的車流量也讓鎮(zhèn)上變得繁華起來。行走在鎮(zhèn)上附近的村里,記者看到,這里的住戶都相繼建起了新房,唯獨處于該鎮(zhèn)劉北村和劉南村的幾處老院落,卻顯得格外清靜莊嚴,據堯都區(qū)黨史辦主任李硯珠介紹,這些老院落都是革命遺址。
1937年11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八路軍學兵大隊遷駐臨汾時就是駐在劉村,當時的臨汾一度成為宣傳抗戰(zhàn)的中心、造就抗日干部的搖籃。從五同豐大院、徐家大院、秦家大院到火戲廟,處處印刻著抗戰(zhàn)的記憶,如同一座座紅色豐碑、一串串記憶浪花,一層層歲月年輪凝鑄而成的歷史畫卷,深刻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以及進步人士為追求國家獨立的崢嶸歲月,是中國抗戰(zhàn)史長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五同豐大院——中共中央北方局駐地
7月14日,在劉村鎮(zhèn)副鎮(zhèn)長徐詠娟的引領下,記者來到了位于劉村鎮(zhèn)劉北村最東頭的五同豐大院。徐詠娟介紹:“據說當年史家有弟兄5個,取五子同心、五谷豐登之意,在高大的門樓上鑲嵌了‘五同豐’3個磚雕大字?!爆F今大門、圍墻及寬敞的前院已被幾家現代農舍所代替,僅存二門及其后院的原有建筑。
在堯都區(qū)黨史辦提供的《堯都革命遺址縱覽》一書中,記者了解到,1937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遷到劉村鎮(zhèn),駐扎在五同豐大院,西院是北方局首長的住處,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少奇住東房,副書記楊尚昆住西房,北方是會議室兼灶房,南房住著房東史希杰一家。記者看到,如今西院的東、西、北房依然閑置,而南房住著史希杰的三兒子史太虎,他告訴記者:“那三處房子都是首長們住過的,留下來是個紀念,我們后代臉上也有光。”在駐扎到五同豐大院后,劉少奇、楊尚昆等人研究制定了“華北今后對日寇的主要斗爭形式,應由‘七七事變’前的非武裝斗爭,迅速轉變?yōu)榇笠?guī)模的人民武裝斗爭”的基本方針。根據這一方針提出了“廣泛組織領導和發(fā)展敵后抗日游擊戰(zhàn)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和民主政權,盡快發(fā)展和壯大人民武裝力量,把八路軍擴大到數十萬人、槍的集團,獨立自主地堅持華北抗戰(zhàn)”的中心任務。北方局駐劉村期間,還為中共山西省委舉辦了3期黨員干部訓練班。
1938年年初,由楊尚昆主持,五同豐大院召開了“臨汾會議”。會上,劉少奇?zhèn)鬟_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精神,作了《關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新發(fā)展與新任務》的報告?!芭R汾會議”后,烽煙四起,捷報頻傳,山西、山東、河北、河南迅速建立起近千支游擊武裝,配合八路軍展開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zhàn),開辟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1938年2月26日,臨汾淪陷前夕,中共中央北方局撤離劉村。
徐家大院——八路軍駐晉辦事處駐地
“當時我就4歲左右吧,只記得我家西屋住著一個大個子的首長,有一次他還送了我一顆子彈頭,不懂事的我就吞到肚子里了,后來首長隔天就問我子彈頭的事……”在劉北村的徐家大院內,82歲的徐廼毅向記者回憶著當年的零星片段。
徐廼毅父親徐桐蔭,是當時遠近聞名的開明紳士。1937年11月14日,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以下簡稱“八辦”)隨北方局一起進駐劉村鎮(zhèn)后就住在徐家。如今徐廼毅仍然記得,當時他們一家住在北方的東屋,“八辦”主任彭雪楓住在西屋,南房住的警衛(wèi)人員,大門后面的一個小屋里有部電臺。
據史料記載,“八辦”駐劉村不久,朱德總司令從西安去八路軍總部,途經臨汾就住在這里。為協(xié)調兵員補充和物資供給,彭德懷副總司令、賀龍師長、楊勇將軍都曾先后來過這里,并挑走了一批又一批經過學兵大隊培訓的學員。
“八辦”駐劉村期間,對報名參軍的每個人,彭雪楓總是熱情接待,與之暢談,招待吃飯,發(fā)給軍裝,送到部隊去。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里,至少有1000多人從這里奔赴抗日戰(zhàn)場。為了提高民眾的軍事素質,彭雪楓還在劉村辦了一個30余人的游擊戰(zhàn)術訓練班,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后來開赴抗日戰(zhàn)場的劉村自衛(wèi)隊,就是以這批軍事骨干為基礎組建起來的。
臨汾淪陷前夕,“八辦”奉命撤銷,彭雪楓帶領一大批學兵大隊學員開赴抗日第一線。1944年9月,在河南夏邑與日本侵略軍作戰(zhàn)中,彭雪楓不幸光榮犧牲。
秦家大院——八路軍學兵大隊駐地
“我打算把爺爺留下來的院子按照原樣翻修一下,因為很多房屋已經坍塌,雖然現在不住了,但是個紀念。”在位于劉村鎮(zhèn)劉南村的秦家大院,38歲的秦永挺向記者介紹,學兵大隊在這個院里駐扎是他爺爺輩的事了。
“以前學兵大隊都是在南房上課的,因為里面寬敞適合上課?!鼻赜劳Ω嬖V記者,這都是父親告訴他的。1937年11月,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在劉村創(chuàng)辦了八路軍學兵大隊,大隊就設在秦家大院里。創(chuàng)辦學兵大隊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南遷前夕,在太原的最后一次會議上定下來的,是根據周恩來副主席“到臨汾以后,把積極要求抗日的流亡學生組織起來,讓他們學習當一名抗日的八路軍戰(zhàn)士”的提議起的名字。
學兵大隊成立的消息不脛而走,東北、平津流亡臨汾街頭的大學生、中學生奔走相告,紛紛前來報名,總人數近千人。學習課程有《馬列主義基礎》《唯物辯證法初步》《社會發(fā)展史》《中國革命問題》以及抗日救國的有關論述。劉少奇講的是《抗日時局和方針》,楊尚昆講的是《游擊戰(zhàn)爭中的政治工作》。
學兵大隊的學制不是固定的,視前方需要,有來的也有走的。楊勇將軍第一個來這里挑走了20名學員。賀龍師長不久挑走了10名學員,還想帶走大隊長何以祥。最后一批學員,在臨汾淪陷前夕,西渡黃河去了陜北。
火戲廟——八路軍總部炮兵團誕生地
火戲廟始建于清康熙年間,位于劉村鎮(zhèn)北臥口村,是民間組織的7個村共同集資修建的。據徐詠娟介紹,每年農歷三月十二,附近村民都在此集會,因有一項重要的活動——放焰火,所以叫做火戲廟會。
1937年9月,中央軍委根據抗日戰(zhàn)爭形勢發(fā)展和作戰(zhàn)的需要,決定組建八路軍總部炮兵團,調總部作戰(zhàn)科長、炮兵主任、朝鮮籍的傳奇人物—— —武亭,與總部特務團政委邱創(chuàng)成共同負責籌建。
1938年1月28日,在紀念淞滬抗日戰(zhàn)斗“一·二八”6周年之際,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在劉村鎮(zhèn)北臥口村的火戲廟內隆重舉行成立大會。全團兵員來自鐵路工人、農民和部分青年學生,還有從汾陽游擊隊調撥來的4個建制連隊,以總部炮兵為基礎,組成炮兵1營、3營和一個觀測連、1個特務連,全團共有12門山炮,一架德式炮隊鏡和一些破舊的炮兵器材。
炮兵團成立之日,當地人民群眾與八路軍戰(zhàn)士們在炮兵團團部門前用松枝和鮮花搭起彩門,在會場的正面舞臺上面懸掛寫著:“慶祝八路軍炮兵團成立大會”的橫幅。大會由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彭雪楓主持。他首先宣讀了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決定組建八路軍炮兵團、任命武亭同志為團長,邱創(chuàng)成同志為政治委員,袁邦光同志為政治處主任。1938年2月25日,炮兵團西渡黃河向延安進發(fā)。至此,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結束了在臨汾的初創(chuàng)時期,開始走向新的征途。(楊琦)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