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市面積僅有223平方公里,全市經濟以發(fā)展商貿物流為主。但就是在這樣一個農業(yè)產業(yè)為非主導產業(yè)的縣市,農民群眾的抗旱灌溉熱情卻非常高。幾年前,市水利部門為張村辦承包250畝地的種糧大戶劉麥成打了5眼灌溉機井,并配齊了機電設施,去年冬天,水務局又給了老劉1200多米的4寸節(jié)水管道,目前,老劉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已經為400畝小麥澆了冬灌水和返青水;本文開頭提到的灣里村,近幾年來由于得到水利部門的全力支持,2座電灌站、6眼機井、3000畝耕地灌溉全部實現(xiàn)節(jié)水化,冬灌春澆開展得如火如荼;沿汾河的張村辦7座電灌站,2月9日就已經全部開機上水;同樣是汾河沿線的高村鄉(xiāng),去年冬澆一直到大地徹底封凍才停止;地處純井灌區(qū)的史店村,2010年國家投資新建成了2500畝的噴灌節(jié)水園區(qū),現(xiàn)在全村已有超過80%的麥田澆了兩遍水。
當筆者問及為什么群眾抗旱熱情如此之高時,正在春澆一線的隋文山爽快地一笑:“我們國家現(xiàn)行的農業(yè)政策好過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使得農民從每畝糧食種植中能直接獲得110多元的糧食直補款,加上近年來種糧收益提高,特別是今年加快水利發(fā)展改革的中央1號文件出臺,都為農業(yè)發(fā)展、農村進步、農民增收提供了大好機遇。”在侯馬市走訪,筆者可以隨處看到澆灌過的麥田和正在春澆的人們。和他們談到好幾個月不下雨,干旱會帶來哪些影響時,大家說的最多一句話就是只要水利條件好,再大的干旱也不怕。張村辦西里村村委會主任郝全義介紹說:“這兩年我真切感受到了水利條件對咱們村里發(fā)展的極端重要性。2009年以來,水務局先后給我們村里打了2眼深井,鋪設了節(jié)水管道,改造擴建了電灌站,新建了5500米的防滲渠道,使得坡上350畝旱地變成了保收田,水澆地面積達到1800畝。2010年,在春旱、夏旱連秋旱的不利條件下,全村的夏糧和秋糧總產達到165萬公斤,創(chuàng)歷史新高。受水利條件改善的利好帶動,幾位年輕人已經把坡上100多畝地從農民手中轉包過來,打算發(fā)展蔬菜大棚基地。要是我們平時不燒水利建設這炷‘香’,到干旱時,怎能抱住糧食高產、群眾增收這個‘佛腳’呢?”
正說著,鄰近的官莊村黨支部書記驅車路過和郝全義打招呼:“我們村電灌站的電機實在不行了,正在上水哩,電機又燒了。剛才和水利局領導說好了,給我們支援一臺75千瓦的新電機。澆地的人和水利局的人都等著呢,我們得趕快去拉電機了?!闭f完就風風火火地走了。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