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黃河岸畔,處處棗花飄香。位于黃河岸畔的永和縣打石腰鄉(xiāng)河澮里村的千畝棗園里,每天都擠滿了周圍村莊的棗農和鄉(xiāng)村干部,他們或認真聽取專家的講解,或詢問棗樹管護的種種疑惑。
棗農們高興地告訴筆者:“聽了教授的講解,現場進行了參觀,懂得了許多棗樹的管護知識,已經將自家的棗園按要求進行了管護,預計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庇篮涂h打石腰鄉(xiāng)是該縣的紅棗主產區(qū),擁有紅棗樹76萬畝186萬株,人均350株,農民收入90%來自紅棗。今年以來,該鄉(xiāng)把科學管護紅棗樹作為紅棗主導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組織全鄉(xiāng)干部群眾大打科學管護攻堅戰(zhàn)。首先開展了“棗樹管理年”活動,成立棗樹管理領導組,成員為各包村干部和支部書記。定期聘請專家及技術員來鄉(xiāng)指導,并請相關技術員入戶蹲點指導,各支部書記負責對群眾進行宣傳動員。同時,鄉(xiāng)政府重點培訓了棗樹管理“土專家”,并召開培訓交流會,制定了棗樹管護流程圖,及時溝通,達到管理的共識,有力促進科學管理上水平。其次,采取不同的管護措施,對不同地塊進行比較,對示范村、示范戶積極性高的填報管理流程卡并統計兩年內紅棗產量,對典型示范戶細化到每塊地的產量,年底與管理后的產量形成對比,用具體數字證明科學管護的時效性,提高棗農對紅棗樹管理的積極性。同時,該鄉(xiāng)還對紅棗管理好的村和戶分階段發(fā)放高枝剪、手剪及農藥等實物獎勵,想方設法調動起棗農的積極性。通訊員 任軍鋒 劉勇鵬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