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新為在校學(xué)生講鳥類知識。資料圖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襄汾有位“鳥叔”,他可不是韓國那個唱歌的鳥叔,而是位癡迷拍鳥的攝影大咖。幾年來,他背著大包小包,扛著長槍短炮,或穿梭在林間,或匍匐在灌木叢,或靜靜地隱蔽在帳篷中,只為捕捉那林間飛鳥振翅的瞬間。黑鸛、白天鵝、白琵鷺、灰頭買雞、星鴉…前后共有120余位“稀客”的倩影被定格在這位“鳥叔”的鏡頭里。
“鳥叔”名叫郝建新。前幾年,他拍攝的丁村、汾城攝影作品為兩地入選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近幾年,他又因拍鳥、宣傳環(huán)保而受到人們關(guān)注。
說起郝建新與鳥的不解之緣,那要從與一只星鴉的邂逅說起。
那是甲午年春節(jié)后,郝建新像往常一樣收拾好照相機,開著車沿著汾河慢慢行駛。猛然間,他發(fā)現(xiàn)車窗不遠的樹梢上挺立著一只小鳥,樣子可愛極了。他在車里迅速將相機和鏡頭裝配好,安放在三腳架上,慢慢將鏡頭伸出,憋著氣,忍著呼吸對著小鳥摁了幾下快門?!芭叮娌诲e”,在如此近的距離拍攝這么小的鳥,郝建新心里一陣狂喜。
小鳥并沒有飛走,郝建新溫和地對它說道:“朋友,我們慢慢就會認識,你會跳舞嗎?”小鳥似乎聽懂了他的話,捋了捋身上的羽毛,在纖細的樹梢上,盡情地展示著矯健的“舞姿”:一會兒做個單臂支撐,一會兒又來個孔雀開屏,一會兒又耍個360度大循環(huán),上下跳躍,左右旋轉(zhuǎn),一連串的雜技舞蹈,讓郝建新不斷地摁著快門。
回來后,郝建新請臨汾“打鳥人”(攝影圈內(nèi)把拍鳥統(tǒng)稱打鳥)王霖琺老師辨認,才知道那個小精靈名叫星鴉,屬于國家級保護鳥類。自此,郝建新踏上了保護鳥類的征程。
郝建新的足跡遍及丁陶大地,不管在什么地方拍攝,只要聽到鳥的叫聲,他就跟過去悄悄觀察。父子情、兄弟情、戀人情,鳥兒像人一樣,那獨特的情感表達,讓他癡迷。每幅精美的“鳥圖”背后,都有著他的艱辛付出。
有一次傍晚時分,郝建新鉆進灌草叢中,靜靜等候那群棲息在水邊歸來的鳥兒。為了把三腳架支撐在更靠近湖的邊緣,他一不小心腳下踩空,整個身子向懸崖下滑落,不禁驚出一身冷汗。情急之下,他抓住身旁的一根灌木,另一只手慌忙把三腳架向旁邊推去。經(jīng)過幾番掙扎,他終于擺脫困境,這才發(fā)現(xiàn)抓在手上的救命稻草是根長滿刺兒的小棗樹,扎在手掌深處的根刺和手上腿上的劃痕讓他疼了好幾天。有人問他,以后還敢拍鳥嗎?他說,當(dāng)你拍到鳥兒美好的瞬間,所有困難就都不重要了。有次他拍到兩只在河邊覓食的黑鸛,兩只黑鸛體型碩大,款款而行的樣子就像模特一樣,漂亮極了。還有一次,他拍到幾萬只鳥在空中盤旋鳴唱,有一種別人領(lǐng)略不了的美,場面震撼極了。
愛鳥拍鳥成了郝建新最大的樂趣,即使在蚊子成群的帳篷里待上五六個小時,即使褲子、鞋經(jīng)常被樹枝掛得滿是洞洞,即使褲腿、鞋里被灌得滿是泥水,即使他跟著那群美麗的鳥兒從河西跑到河?xùn)|再從河?xùn)|跑到河西,即使每次拍完照往回走的時候都會打趣到“這路怎么這么難走,我是怎么進去的?”他也停止不了拍鳥的腳步。對大自然的愛、對鳥的愛,讓他要繼續(xù)拍下去。
“鳥叔”不好當(dāng),除了要有過硬的拍照技術(shù),耐心、苦心、恒心外,最重要是帶著感情去拍,要把鳥視為朋友。
兩年來,郝建新拍了上萬張各種鳥類的生活照片,其中不乏稀有珍貴的品種。他拍下了“大沙錐”的妙姿,填補了這類鳥在襄汾縣境的空白;“紅隼”是縣里的舊有鳥類,是國家二級保護的瀕危鳥類,居然也被他拍著了。尤其是“白琵鷺”,是世界瀕危品種,就全山西在2014年的時候也才只有7只,好運氣的郝建新也把它捕捉進了自己的鏡頭。通過精心遴選,在縣林業(yè)局的幫助下,郝建新編輯出版了《襄汾縣野生動物(鳥)名錄》(第一卷),填補了襄汾縣該項領(lǐng)域的空白。
因為癡迷,所以不覺得累;因為投入,所以更有激情。說到未來,郝建新說他還會認真地拍下去,深入研究、了解鳥的習(xí)性,做鳥類的好朋友。通過拍攝,他教育和引導(dǎo)更多的人投入到保護鳥類、愛護大自然的行列中,讓我們的家園更加和諧美麗。(焦玉龍 王璐)
責(zé)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