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9月末,吉縣蘋果進入成熟時節(jié),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一個果農的臉上。這是竇興華最希望見到的情景。
作為吉縣果樹科技研究所所長,竇興華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管理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果樹。在吉縣果農的眼中,他儼然是個明星,一個能夠用科技幫助他們指導果樹生產、解決各類難題、帶動果農收入的大明星。
面對贊譽,今年49歲、已有21年黨齡的竇興華淡淡一笑:“這就是咱的工作,為老百姓服務嘛?!?/p>
也許是因出身貧寒的緣故,1987年,考入山西省職業(yè)??茖W校果林專業(yè)的竇興華,比同齡人有更深的改變命運的渴求。他深知“擁有一技之長比什么都重要”。自那之后,竇興華與果樹結下了不解之緣。
重培訓 結碩果
1990年,畢業(yè)后的竇興華被分配到了吉縣果業(yè)中心工作。彼時正值該縣調整產業(yè)結構,大規(guī)模栽植蘋果樹,處在蘋果發(fā)展的艱難起步階段——蘋果生產管理落后,果農科技素質低下,技術培訓滯后。
見此情景,剛參加工作的竇興華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吉縣的蘋果生產管理水平提上去,把果業(yè)生產真正轉移到提高果農素質、依靠先進科技上來?!?/p>
為了提高廣大果農的技術水平,竇興華針對實際情況確立了“布網設點常年培訓,以點帶面、以訓促管”的工作思路,先后深入各個鄉(xiāng)鎮(zhèn)、村委采取“三結合、三為主”的培訓方法,即集中培訓與輻射培訓相結合,以輻射培訓為主;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以實踐操作為主;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以短期培訓為主。讓果農“學中干、干中學,相互影響傳幫帶”,從而使果樹管理實用技術在生產中得以廣泛應用并加以推廣。
26年來,竇興華扎根于黃土地,撲身于勞動第一線,累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500余場次,培訓果農4萬余人次,培養(yǎng)科技戶180戶,打造示范園150個,推廣新技術30余項。在他的培訓下,在標準化生產指導下,果農們享受到了很大的實惠,腰包鼓起來,26年間,累計創(chuàng)造效益近十多億元。
抓科技 增效益
吉縣果園屬于旱地果園,盛果七八年后,地下養(yǎng)分、水分嚴重缺乏,如不加大投資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果園將走下坡路,果面粗糙、品質不高、病蟲害嚴重,效益不好。
針對這種情況,竇興華先后推廣了疏花疏果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四季修剪技術、果實套袋技術、果園生草覆草技術、果樹配方施肥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為吉縣蘋果品質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撐,起到了極大作用。
在竇興華的帶領下,吉縣大部分果園率先采用先進技術,從最初的科學施肥、拉枝整形、四季管理到盛果期的疏花疏果、果實套袋、摘葉轉果、鋪設反光膜、果實貼字等一直到現在果園減密間伐優(yōu)勢修剪技術,每項新技術的應用都為果園帶來了不菲的收益,同時還輻射帶動了周圍至少500畝果園管理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再升級 贏發(fā)展
吉縣蘋果在歷經打基礎、擴規(guī)模、調品種三次飛躍后,已成為全縣農民致富的黃金產業(yè),為了適應蘋果產業(yè)發(fā)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吉縣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蘋果富民、提質升級”的新思路。
為此,竇興華緊跟形勢,盡心竭力抓技術革新,推行減密間伐、有機果品生產等新技術,引進適合吉縣果業(yè)生產現狀的一整套精細化管理技術、創(chuàng)建果樹科研基地、引進先進國內外果樹優(yōu)良品種,推行試驗果樹種植高新技術模式,為有效解決吉縣果業(yè)潛在危機提供科技依據,為旱作果園創(chuàng)造一條更加科學、合理的技術路徑。
26年來,竇興華的辛勤付出和默默耕耘換來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肯定,他先后被縣政府授予“吉縣拔尖人才”;被臨汾市委組織部評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省“五一”表彰會上被勞動競賽委員會授予“三等功”;獲得“山西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等。
26年來,竇興華始終以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憑借著自己日臻成熟的技術和無私奉獻的愛崗精神,心系縣域主導產業(yè),肩負責無旁貸的使命,把成績當成進步的階梯,一步一個腳印,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成為吉縣果農心中一名興農帶富的“科技星”。
記者 卞志強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