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民辦教師,這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詞匯,曾給無數(shù)默默奉獻在鄉(xiāng)村一線教育的老師們,留下了一段終身難忘的記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翼城縣一個偏遠的大山里,有一對夫妻教師,他們從溝里到山上,從南河到北河,從自然村到行政村,30幾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地堅守在教育陣地上,像燃燒在大山深處的一對紅蠟燭,照亮了許多孩子的人生之路。
這對夫妻均為堯都嶺下的山里人,到如今,他們在大山里為教育事業(yè)奮斗了32個年頭,他們是許多鄉(xiāng)村教師的縮影,在他們身上有許許多多、曲曲折折、感人淚下的故事。
在第28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9月3日,記者驅(qū)車前往翼城縣隆化鎮(zhèn)石門村石門小學進行采訪。
汽車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搖搖晃晃一路顛簸,從縣城往東,大約行駛15公里,一座整齊漂亮的村莊映入眼簾,正對著村莊南門的二層小樓便是石門小學。在學校二樓左邊的教室里,一位衣著樸素,身材微胖的中年婦女正在給一年級的小學生上數(shù)學課,她叫郭英。
從石門村向東約兩公里的鄰村是堯都村,她的丈夫尹志強任堯都村完小校長。
同年,家住堯都村南溝的郭英也在北坡村開始了自己的民辦教師生涯。
隆化鎮(zhèn)區(qū)的南溝,溝壑縱橫,一條蜿蜒道路將附近的幾個小村莊串聯(lián)起來。在那個交通并不方便的年代,很多民辦老師每兩個星期回一次家,他們二人也不例外。巧合的是,許多次尹志強從東白駒村回南坡的路上都能碰見回南溝村的郭英,兩個人一個向西,一個向東,雖然經(jīng)常偶遇,但從未打過招呼。
“那時候,我非常喜歡教學,特別對語文教學的興致更高。當了老師,也算是有了一份工作,接下來就該考慮成家了,父母希望我能找一個同行,一方面兩人有共同語言,另一方面也感覺做老師的女孩相對比較知書達理?!本壏滞驹撊绱?,村里有人要把在尹志強家北邊坡上小學里的一位女老師介紹給他,而這位女老師恰巧就是他每次周末回家時都能遇見的郭英。
由于郭英的父母早逝,家里的事情多由兄長操持。郭、尹二人相處了3個月左右,便在親人們的支持下訂婚。第二年正月,帶著親朋好友的祝福,兩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采訪中記者看到,這兩位老師保留下來的榮譽證書摞起來有一尺高。這些證書有鎮(zhèn)政府頒發(fā)的,有縣教育局獎勵的,這些都是他們辛勤付出換來的。
夫妻二人在工作上互助互勉。尹志強先后在這座大山里的小營村、黃家垣、堯都村、石門村、上吳村、北張村、東白駒、西白駒等村莊當過老師??紤]到家庭安穩(wěn),郭英曾先后在離家較近的幾個村莊任教。
●收入微薄 依然堅守三尺講臺
面對這種窘迫狀況,尹志強也有動過改行的念頭?!斑B襟在內(nèi)蒙古的一家大型企業(yè)工作,給出了每月最少能掙1500元的保證?!鄙鲜兰o九十年代,每月工資1500元,是有相當誘惑力的,可回頭看看自己站了十幾年的講臺和山村孩子求知若渴的目光,讓他徹夜輾轉(zhuǎn)難眠?!白詈筮€是咬牙留了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作為普通的民辦教師,夫妻二人每個月的工資加起來最多能掙到300元。而此時,孩子已漸漸長大,微薄的收入很難應付正常的家庭開支。
轉(zhuǎn)眼間,女兒考上了縣里的重點中學,但因為實在拿不出1000元的學費,只好選擇了鎮(zhèn)里一所師資普通的中學就讀,盡管如此,每個學期的學費仍然是全家最發(fā)愁的事情?!爱敃r學校的規(guī)定是誰交了學費就給誰發(fā)教科書,不交學費的孩子領不到書本,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我通過朋友求情,先給孩子發(fā)書,隨后等把家里養(yǎng)的那頭豬賣了,湊夠?qū)W費再趕緊交上去?!币緩娬f那會兒家里緊張時,連日常生活上油鹽醬醋都買不起,想從父親那里借錢,但畢竟兄弟多了,又不好意思開口,所以只好到商店賒賬。無奈,夫妻二人每年只得養(yǎng)兩頭豬用來補貼、維持生計。
“那時候就想著慢慢熬吧,相信國家政策,總有一天會轉(zhuǎn)成公辦教師”尹志強說道。
●桃李滿園 回報山鄉(xiāng)不圖名利
“我的老師像媽媽”,我的老師像奶奶”不善言談的郭英風趣地說,這是她教過的學生寫的作文。30多年,他們也沒有統(tǒng)計過到底教了多少學生,而他們呆過的山村卻能記清。“東白駒兩年”、黃家垣3年”……黃家垣是距家最遠的山村,那是橋上鎮(zhèn)最偏遠的村子。
“如今,我是爺爺輩的小學老師了……”尹志強說。當年教過的學生早已成家立業(yè),學生的孩子又走進了他們?nèi)谓痰男W,兩代人見了他們都稱“老師好”。“這時我心里美極了”尹志強高興地說,這是沒有走出大山的學生說的話。而走出的學生,過年回家時都不忘來拜訪他們。
如今,和他們同一時間任教的一些老教師,有的在轉(zhuǎn)正之后崗位也慢慢從農(nóng)村小學轉(zhuǎn)到城里的學校,而有的則沒有堅持到轉(zhuǎn)正中途便匆匆轉(zhuǎn)行了,這對夫妻教師卻一直堅守在大山,他們熟悉這里與教育有關的一切。
當記者問道“以前是否想過調(diào)到縣城上班”時,夫妻二人都搖搖頭,同時也道出了心聲:家在這里,不想離開,這里也需要我們,農(nóng)村的師資力量不足,很多年輕的教師都不愿意一直留在農(nóng)村,我們年紀大了,但是在教學經(jīng)驗上占優(yōu)勢,如果大家都走了,山里的孩子怎么辦。家里條件好點的,家長可能就會陪孩子到縣城讀書,可是在農(nóng)村,大多數(shù)家庭條件都很一般,更別提相對貧困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只能在村里就讀,盡管如此,也絕對不能讓這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希望孩子們長大后都能走出大山,闖出一片天地?!?
其實在農(nóng)村,有很多像尹志強夫妻這樣的教師,他們把自己的大半生無私獻給了山區(qū)教育事業(yè),回報山鄉(xiāng),不求索取,并為之奮力拼搏,兢兢業(yè)業(yè),無怨無悔,他們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人民教師,是大山深處教育事業(yè)永遠的忠魂。(記者 王隰斌)
【責任編輯: 高卓然】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