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2019年南開大學“承百年志,育民族魂——新時代大學與中學貫通式人才培養(yǎng)高峰論壇”于4月13日在南開大學省身樓報告廳舉行。來自全國兩百余所重點高中的校長和眾多教育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就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與選拔方式進行研討交流,協(xié)力為高中與大學相銜接的貫通式培養(yǎng)出謀劃策。我市臨一中校長張楊管受邀參加。記者作為地方媒體代表受邀參加了這次盛會。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拓寬視野、啟迪智慧的采訪活動。
臨汾新聞網(wǎng)訊(記者 胡麗麗) 今年是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在這滿園綠色、環(huán)境優(yōu)雅、充滿書香的校園里,記者時時刻刻感受到的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蓬勃向上的力量。百年來,“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宗旨和“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理念,在一代代南開人身上接續(xù)傳承、賡續(xù)發(fā)揚。南開以杰出校友周恩來為楷模,作育英才,繁榮學術,強國興邦,傳承文明。走進這所國內學科門類齊全的著名綜合性大學,令人肅然起敬。張伯苓校長的名字,已經(jīng)成為南開莘莘學子砥礪前行的精神象征。南開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礎寬厚、突出應用與創(chuàng)新的辦學特色,擁有專業(yè)學院27個,與320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和國際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有著廣泛的國際影響。該校注重對學生全面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以優(yōu)良校風、教風、學風,每年吸引各地莘莘學子紛紛負笈而來。雖然只有短短兩天的學習參觀時間,但南開品格、南開精神已潛移默化地濡染著我,化作思想、化作力量。
令我欣喜的是,在這里見到了從臨汾考入南開大學并留校任教的王文虎、趙春梅、王建國三位教授;見到了從臨一中考入南開大學的樊一鳴、鄭奕君、王維庶三位同學。我想我有責任把“承百年志,育民族魂”高峰論壇所傳遞的思想之聲寫出來,把在南開求學工作的臨汾人有著怎樣的奮斗史、南開情寫出來,以激勵今年參加高考的學子們。
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教育問題需要去面對,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教育困境需要去逾越。專家學者博學、深思、睿智的識見,令人欽佩深思
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于1919年。創(chuàng)校校長張伯苓,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胡適稱張伯苓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一位創(chuàng)造者,南開與張伯苓兩個名字,在中國教育史上永占光榮的一頁。”蔡元培稱南開為國中知名之學校。建校初期“知中國,服務中國”的愛國主義情懷,永遠是南開的魂。在百年校慶之際,校方于4月13日至14日成功舉辦了2019年南開大學“承百年志,育民族魂——新時代大學與中學貫通式人才培養(yǎng)高峰論壇”。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楊克欣在致辭中介紹了南開大學“愛國奮斗公能日新”的辦學歷史,闡明百年南開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發(fā)展歷程。邁入新百年的南開會繼續(xù)傳承南開光榮傳統(tǒng),緊跟時代步伐,用優(yōu)良的學風、校風培育英才。她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加強大學與中學的溝通交流,打破學段培養(yǎng)壁壘,共同探索與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相適應的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模式,為打造貫通式教育凝聚共識,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奠定基礎。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鐘秉林作了題為“主動應對教育改革發(fā)展新挑戰(zhàn)”主題報告,從教育發(fā)展、高考改革、網(wǎng)絡教學和STEAM教育四個方面談了當前教育面臨的新挑戰(zhàn)。鐘秉林指出,在教育發(fā)展的新階段,應該從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和發(fā)展方式轉變等角度進行針對性應對。對于高考改革,應當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完善學生評價制度,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促進教師職業(yè)發(fā)展,探索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他說,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fā)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生機活力。提升教育服務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能力,調整優(yōu)化高校區(qū)域布局、學科結構、專業(yè)設置,建立健全學科專業(yè)動態(tài)調整機制,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產(chǎn)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投身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
南開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世界工程組織聯(lián)合會當選主席龔克圍繞人工智能與教育主題,講述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他說,人工智能代表先進生產(chǎn)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的革命性力量,應開展廣泛的教育,在基礎教育至高等教育之間構建人工智能多層次教育體系,形成“人工智能+X”的未來新方向,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貫通。目前人工智能已走出了實驗室,走入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場景,走上了應用發(fā)展新階段。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新焦點,是引領未來的戰(zhàn)略性技術,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都在搶占科技高地,爭奪應用先機。
在高中校長交流環(huán)節(jié),重慶南開中學校長田祥平、邯鄲市第一中學校長高玉峰、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王麗娟、天津南開中學校長劉浩、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賈金元、漢中市龍崗中學校長高翔分別作了精彩發(fā)言。分享了“教育,是為了生命的幸福成長” “立德樹人、為國育才”“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服務社會之能力”等理念。與會者認為,教育最主要的目標是“允公允能”,即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使學生在民族情感、國家意識和生活態(tài)度上樹立起牢固的精神支柱。
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教育問題需要去面對,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教育困境需要去逾越。鐘秉林會長和龔克院長緊扣時代脈動用自己的體認豐富教育共識,尋找破解教育困境的鑰匙。他們博學、深思、睿智的識見,令參會者欽佩折服,不愧是這個時代直面教育難題的教育家。從他們講座中傳來的教育理念、前沿科技、思想光芒值得我們認真品味和用心領會。
如饑似渴學習求知是一場精神的長跑,能拓展一個人精神的疆域和人生高度??歼M南開是我們的幸運,我們以南開為榮
在記者眼里,王建國衣著樸素,態(tài)度謙和,很難讓我把他和學霸聯(lián)系起來。但他的彬彬有禮、炯炯眼神告訴我,這是一位不事張揚的英才。他畢業(yè)于臨汾一中1995屆高210班,當年保送至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現(xiàn)在南開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綠色農(nóng)藥和生物醫(yī)藥研究。他說,高中畢業(yè)離開母校臨一中已經(jīng)20多年了,經(jīng)常想起中學時代,那里有我終生難忘的記憶。親切師生常入夢,栽培恩澤永難忘。臨一中的培養(yǎng)和教育讓我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養(yǎng)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今天很高興很激動,張校長來南開大學參加中學校長論壇,使我有機會再一次了解母校的發(fā)展變化。我也祝母校臨一中桃李滿天下,英才遍五洲。我在南開大學學習和工作已經(jīng)24年了,我以南開為榮。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一直在激勵我努力學習,認真工作。今年是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開,察看了化學學院和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詳細了解南開大學歷史沿革、學科建設、人才隊伍、科研創(chuàng)新等情況,使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我要以加倍的熱情投入到祖國的科研事業(yè)中去,在南開大學新百年展現(xiàn)新作為。
王文虎,一位從洪洞縣龍馬鄉(xiāng)南馬駒村走出來的南開教授。他于1980年從洪洞一中考入南開大學化學系,1984年畢業(yè)回到山西礦業(yè)大學(已并入太原理工大學)任教。1986年又考回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攻讀有機化學碩士學位,1989年畢業(yè)后在國家醫(yī)藥管理局天津藥物研究院從事藥物合成研究。1997年又考回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畢業(yè)留校任教于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這是多么執(zhí)著勤奮、令人敬佩的一位知識分子。在他身上彰顯的就是砥礪奮進的人生。記者由衷地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他笑著謙和地說,我小時候在農(nóng)村吃過的苦你是體驗不到的,那種苦能磨礪意志,支撐堅韌,是我一生的財富。相比之下,苦讀書不算什么。不斷學習求知是一場精神的長跑,能拓展一個人精神的疆域和人生高度??歼M南開是我的幸運,我以南開為榮。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開時勉勵我們腳踏實地立德樹人,傳承好南開精神,融小我入大我。作為南開教師,我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扎扎實實教書育人,為南開大學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趙春梅,一位熱情豪爽的知識女性。睿智的眼神,和藹的表情,濃濃的家鄉(xiāng)口音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她于1978年從洪洞縣曲亭鎮(zhèn)北柏村七年制學??既牒槎匆恢校?980年從洪洞一中考入南開大學經(jīng)濟學系,1984年畢業(yè)留校,曾先后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F(xiàn)任教于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她說,回首過往,小學、中學、大學我抵達一個一個重要節(jié)點,再讀研讀博,可以說我完成了對自己生命的書寫。心懷夢想,奮力追夢,才能體悟奮斗價值。目標不會自動抵達,必須奮斗,必須奔跑,才有遠方。歡迎臨汾優(yōu)秀學子報考南開,這里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樊一鳴、鄭奕君、王維庶三位同學2018年從臨汾一中分別考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開法語與國際商務雙專業(yè)、南開化學學院。他們陪同張校長在南開大學八里臺校區(qū)參觀了主樓、總理像、西南聯(lián)大紀念碑、校鐘、陳省身故居等特色校園景點。邊走邊談,向張校長匯報了自己的學業(yè)、人生收獲。張校長勉勵他們要珍惜時間,在這么好的大學讀書是一種幸福。大學是讀書的黃金期,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掌握更多的知識,為畢業(yè)后的職業(yè)生涯做好儲備。
樊一鳴說,來到南開已經(jīng)快一年了,但仍記得那三年課桌上卷子疊著卷子,桌斗里課本壓著習題。然而奮斗路上有師友結伴,并不孤獨。記得無數(shù)次跑到教室后排與小帥龍?zhí)接憯?shù)學題,作為班里的網(wǎng)管遇到諸多問題回家惡補電腦知識,晚飯只吃個餅子擠時間參加信息競賽培訓……諸多故事填滿了我們的青春歲月,亦凝聚成為我對母校難以割舍的情懷。在臨一中的日子,總是那么緊張充實而富有激情。到了南開經(jīng)歷了各種磨礪,收獲很多。每當有什么事情堅持不住的時候,我就想,如果我落后了,背后代表的可是臨一中,立馬就會熱血沸騰再加把勁。作為南開大一學生,我要認真完成學業(yè),學好本領,用奮斗之犁開辟前行之路。
鄭奕君說,高中三年教會我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還有臨一中昂揚向上的精神和闖關奪隘的氣質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在高三那段艱難的時光里,從校長到老師無微不至地關愛著我們。我留戀母校的一草一木,留戀母校老師的諄諄教誨,使我?guī)е卸鞯男那樘みM南開大學校園。如今在南開校園里再次聆聽張校長的囑托,讓我更加信心百倍。從臨汾一中到南開大學,它們都是百年老校。我榮幸自己的求學歲月在這兩所學校讀書,這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王維庶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歷歷在目。與老師同學三年朝朝暮暮相處給我家的溫暖。那里的一磚一瓦留給我難忘的回憶。踏進大學門檻才知道,高考考查的只是你的各科知識水平,其實大學需要的卻遠遠不止那些。人生閱歷、思考能力、判斷能力都很重要。大學生活比高中更加豐富多彩,但也有迷茫的時候。大概生活就是這樣,在復雜中才會成長。我慶幸自己成為南開學子。南開百年沉淀下來的愛國情懷激勵著我,努力學習,砥礪前行。南開是我心中的一座燈塔,我以后的人生會圍繞著這座燈塔去揚帆、去搏擊、去翱翔。
厚德載物育桃李。記者從三位教授和三位學生的交談中深刻地感受到,從高中到大學,母校饋贈給他們知識的力量,賦予他們自由的思想,塑造了他們獨立的人格,培養(yǎng)了他們創(chuàng)新的意識。正是這些豐厚的收獲,成就了他們的人生夢想。
張伯苓老校長的愛國“三問”,“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八字校訓,激勵著南開學子愛國報國的志向,這正是南開大學精神氣質的最好寫照
南開大學張伯苓老校長有“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這既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走過百年風華,南開大學始終以“知中國,服務中國”的精神氣度來培育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塑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培養(yǎng)“知中國,服務中國”的一流人才,是南開人的興學強國夢。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開時指出:“南開大學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這是南開的魂。當年開辦南開大學,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去培養(yǎng)人才的?!?/p>
每年接到南開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新生,都能在通知書封面上看到八個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八字校訓開宗明義:南開培養(yǎng)的是既有為“公”之精神,又有為“公”之能力的人。學校從百年校訓入手,實施特色“公能”素質教育,以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為載體,把校訓所體現(xiàn)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實踐中,使之內化為面向新時代的精神追求,外化為成才報國的自覺行動。
歷經(jīng)戰(zhàn)火淬礪的南開,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歷史、紅色文化等教育資源。 曾見證日寇野蠻暴行和師生愛國壯舉的南開大學八里臺校區(qū),今年整體入選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初心不改,淬礪了生生不息的愛國精神。學校以愛國奮斗為主題,編纂出版百年校史叢書,開通校史網(wǎng)和校史微博,播講南開故事,弘揚南開精神,以史鑒今,資教育人。歷史見證著南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始終相連。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激勵愛國報國的志向。培養(yǎng)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服務社會之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始終是南開教育的目標。南開校園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做學問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瞄準國家需求、追蹤世界前沿;“立地”,就是緊貼中國實際、服務社會發(fā)展。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體現(xiàn)愛國報國的作為。努力在自主創(chuàng)新上出一流成果、攀世界高峰、強中國脊梁。
臨一中校長張楊管對記者深有感觸地說,來到南開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學風校風,不一樣的校園氣質,不一樣的文化氣象。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早已融入南開的精神,成為南開辦學的靈魂?!澳闶侵袊藛??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張伯苓先生的“愛國三問”,在新時代仍言猶在耳,振聾發(fā)聵。南開在為民族的復興、文明的進步鋪就基石。
南開人將加快建設具有南開品格、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將“愛國三問”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在時代車輪中奮力前行。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