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盧凱)6月6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在北京頒獎,全國共有60位非遺傳承人獲得此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蒲州梆子代表性傳承人任跟心榜上有名。
中華文化浩瀚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最為生動的見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多姿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2003年文化部、財政部等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奠定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礎,距今整整十年。從十年前世人還說不清“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拗口的語詞,到國家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社會流行、耳熟能詳?shù)某S谜Z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深入人心。
任跟心繼承了蒲劇表演藝術中的扇子功、手帕功、水袖功、椅子功等傳統(tǒng)表現(xiàn)技巧和表演方法,并熟練、得心應手地運用于戲曲舞臺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中。與此同時,她在繼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恰用技巧,戲與技合,使蒲劇藝術傳統(tǒng)的表演技藝與不同的人物相結合,煥發(fā)出鮮活的生命力,呈現(xiàn)給觀眾《掛畫》中的含嫣、表花》中的梅英、《打神告廟》中的敫桂英、《土炕上的女人》中的楊三妞等一系列生動傳神、惟妙惟肖的戲曲舞臺人物形象。1983年,任跟心成為首屆中國戲曲梅花獎年齡最小的演員,2001年,她以《土炕上的女人》成為“二度梅”的獲得者。她同時還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文華獎”白玉蘭獎”及“全國文化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為了更好地將蒲劇藝術發(fā)揚光大,2000年,在她的牽頭下,蒲劇院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臨汾藝校蒲劇院定向班,她親自向學員傳藝,定向班學員中有十多人先后獲得“小梅花獎”獲,而這些演員隨后成為了市小梅花蒲劇團的主要演員,使蒲劇藝術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將蒲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任跟心成為代表性傳承人。為了建一個集培訓、傳承、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蒲劇傳承基地,她奔走4年,終于在2011年5月,臨汾市蒲劇院蒲州梆子傳習所榮登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名單。
據(jù)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是我國首個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工作機構設立的國家級專業(yè)獎項,旨在表彰為非遺傳承做出杰出貢獻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該獎項自2012年起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杰出的非遺傳承人60名。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民間祭祀堯帝圣誕
下一篇: 曲沃仿古青銅器挺進深圳文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