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復,字明復,號富春,北宋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卒于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著有《易說》六十四篇、春秋尊王發(fā)微》十二卷等著作,《宋史》上稱其為“泰山先生”,后人將孫復列為泰山五賢之首。他是宋代理學的先驅(qū)人物,同胡璦、石介,以理學先驅(qū)者的學術(shù)地位與影響,在理學史、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合稱為“宋初三先生”。
接過徐生財專程送來的新作《仰望孫復》,墨香連著感動一起襲來。
學者孫復(992—1057)系宋代平陽大儒,然而對于他的故居,今人卻知之甚少。在拜訪泰山書院時,徐生財發(fā)現(xiàn)“孫復,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幾個字后,他便一發(fā)不可收拾,陷入對孫復的研究和考證中。他足涉山東、河南及山西多地,并親臨泰山書院,謁東平孫復古墓,拜鄒縣孟廟,赴開封到商丘,奔聞喜尋家譜……訪古寺、抄古碑、翻古籍、查資料,廣求佐證,苦苦追索3年有余。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復的故鄉(xiāng)—— —臨汾市堯都區(qū)劉村鎮(zhèn)東宜村終于漸漸浮出水面。
整個采訪過程中,我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據(jù)我所知他當過木工、泥瓦匠、煉鐵工人。作為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的他還是一名古錢幣收藏者,同時,身為臨汾市作協(xié)會員的他,還著有歷史散文50余篇。雖然如此多的身份讓我無法界定他的真實身份,但我知道他最根本的身份是一名農(nóng)民,所以我堅定地認為他就是一位能工巧匠式的新農(nóng)民,是一位熱衷歷史文化并不辭勞苦跋山涉水執(zhí)著寫作的農(nóng)民。
正是徐生財?shù)淖咴L和《仰望孫復》的問世,填補了千年前宋代臨汾一代名儒的空白,更使孫復的名望于千年之后回歸故里平陽,為作為文化大市的臨汾增添了一份榮光與驕傲。
“完全是出自對故鄉(xiāng)著名文人的敬重?!敝两裾f起動筆的初衷,徐生財寥寥數(shù)語,卻沒能淹沒他打工自費,千里走訪的艱辛。
沏一杯香茶,記者在電腦桌昏黃的臺燈下認真研讀品味,書中不僅詳細記載了作者幾次前往山東、河南的經(jīng)歷,更收錄了諸多孫復的作品及《歷代名賢詩詠孫復》《歷代名人議談孫復》《泰山書院記》《宋史·儒林·孫復傳》和歐陽修所做《孫明復先生墓志銘》等珍貴史料。讀罷《仰望孫復》,撫著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書籍,我在勾勒千年前鄉(xiāng)賢孫復形象的同時,慢慢還原著徐生財艱辛的考證之路,并被這名花甲老人所感動:身為農(nóng)民,徐生財自謀生路,在外地打工期間,節(jié)衣縮食,毫不吝嗇地將微薄收入付諸鉆研學問和外出勘察上;為了調(diào)查清楚孫復的故鄉(xiāng),只要得到、哪怕是聽到任何與孫復有關(guān)的信息,他就立即出發(fā),直追到底;徐生財覓著孫復的足跡,尋遍求學地商丘,辦學地泰山,事業(yè)輝煌頂峰地開封,及長眠地東平,再到故鄉(xiāng)東宜村,從先生的終點到先生的起點走了3年有余。一個60歲的老農(nóng)民奔走在太行兩翼,一邊打工、一邊寫作,其文字的深度、情韻、志趣,絕非一般人能望其項背;而其不懈追求的精神著實讓當下的很多足不出戶搞學問的學者們汗顏。
據(jù)徐生財介紹,他首先從孫復辦學地泰山書院開始尋覓,透過馮玉祥隱居時參照《宋史》本傳立的孫復石碑,掌握了當年孫復與學者石介創(chuàng)辦書院時的勝景;隨后,在鄒縣孟林享殿西夾室內(nèi),老徐終于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孫復在景祐四年(公元1034年)撰寫的《新建孟子廟記》,此乃孟林現(xiàn)存六通古碑之一,年代最為久遠,是研究孟廟、孟林、孟府的最早實物資料。正是在泰山學派的推動下,孟子的思想被后來更多的人認識,孟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孟子》一書也由“子”部上升為“經(jīng)”部。
2009年夏天,徐生財又奔赴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此行不為游山玩水,只為親眼目睹1000年前鄉(xiāng)賢的墓地。在一個名叫龍爪峪的山谷內(nèi),孫復墓地坐東朝西,三面環(huán)山,一條小溪徘徊在墓前。徐生財跪在墓前,掬取一把墓土,帶回到孫復的故鄉(xiāng)臨汾。
追尋著孫復的足跡,徐生財來到了應天書院。輝煌于北宋真宗、仁宗時期的書院與欽宗時金兵燒掠中,經(jīng)明清兩次重建和修繕,2009年重建于原址。走進書院的徐生財仿佛看到了孫復在這里求學的場景,并得到范仲淹的提攜。此后,孫復成為講解《春秋》的大師,更為后來的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文人友誼的佳話。
告別泰山,作別黃河,徐生財一路尋訪來到了開封—— —北宋王朝的都城,當時正是范仲淹、富弼等人的推薦,孫復詔命國子監(jiān)直講,入主太學,與石介一起積極支持范仲淹的“復古勸學”主張,正是胡璦、孫復和石介三先生參與太學,使國子監(jiān)人數(shù)大增,震醒了宋代儒學,而孫復本人也被請入皇宮,在邇英殿為仁宗說《詩》。
山東、河南等地考證歸來,徐生財便把目光放在了孫復誕生地的臨汾。也就在2011年的春天,他在侯馬一古玩城閑逛,無意中聽到一位攤販說某個祠堂的石雕被人偷走后,被村干部追了回來,而那個祠堂恰恰就是“孫家祠堂”。當天晚上,徐生財就輾轉(zhuǎn)來到運城聞喜嶺東村的孫氏祠堂,經(jīng)過對村中祠堂的考證,在山墻上看到“我祖孫復與范仲淹為友……嶺東孫氏之祖孫良輔從南宋末年由臨汾東宜村遷入”的字樣時,徐生財無以言表,雙手揖拜。
為了充分印證孫復故鄉(xiāng)就是東宜村,回到臨汾后,徐生財又馬不停蹄地直奔東宜村,想要印證宋元時期東宜村有孫姓人的存在,然而東宜村的孫氏家譜已經(jīng)毀于上世紀60年代,而在臨汾圖書館內(nèi),徐生財也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聞喜的孫氏家譜僅能說明當?shù)貙O姓系臨汾東宜遷入,只有找到宋元時期東宜村有孫姓的記錄,才能證明孫復就是臨汾東宜人?!膘o下心來,徐生財便將精力投向了龍子祠和仙洞溝,試圖從碑文中找到宋元時期東宜村有孫姓的歷史。
在龍子祠,老徐查閱了26通碑,卻僅能證明清道光年間東宜村有孫姓之人居住。都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隨后的幾天,老徐騎著摩托駛進仙洞溝景區(qū),一一撫讀現(xiàn)存南仙洞的碑刻20余通,印證了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東宜村有孫世章、孫枝的孫姓人,距今209年;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706年)東宜村有為貢監(jiān)叫孫啟緒。
而北仙洞大元國至元十六年的《重修姑射仙洞王母洞記》石刻記載:當時東宜村有一人名曰:孫成。
老徐查閱相關(guān)史料,至元十六年是公元1279年,正好是南宋亡國之年,距今733年,而孫成也恰與聞喜嶺東始祖孫良輔為同時代人。至此,孫復故居為臨汾市堯都區(qū)東宜村已成定局。
老徐同時考證,孫氏家譜可以上述到春秋時期齊景公賜予孫姓的孫書、三世孫武、五世孫臏、二十四世的孫權(quán)、四十九世的孫復,下可達八十世的孫中山,及其曾孫曾孫女共八十三世。
徐生財從先生的終點尋覓到先生的起點。胸裝一瓣清香,寄放在先生千年前走出的故鄉(xiāng),站在309國道路標石1152KM處,對著東宜村的門樓大喊一聲“孫復先生,魂兮歸來!”(記者 盧凱)
孫復其人
堯都平陽大地上,雖然有不少文臣武將廣為流傳,但武將的光環(huán)總是蓋過文臣,更超過專搞學問的文人。說武將總避不開衛(wèi)青、霍去病這舅甥二人組成的“帝國雙壁”。他們出兵大漠,連敗匈奴,彪炳史冊。但文人僅有元末進士張昌、明末學人桑拱陽、乾隆進士文學家徐昆等,缺少國學大師級的代表人物,難負臨汾作為晉南政治文化中心的盛名。
我的故鄉(xiāng)是西漢大將軍大司馬衛(wèi)青的故里——青城村,而這里恰與徐生財考證的孫復故里東宜村僅隔1公里。我也在老徐的娓娓道來中復原著孫復的形象:孫復的家世,并不見于史籍的記載,但通過歐陽修《孫明復先生墓志銘》及《東軒筆錄》我們一些可以辯知:孫復年幼家貧,父早亡。
據(jù)宋代魏泰所著《東軒筆錄》記載: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范仲淹因母喪寓居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受當時知府晏殊之邀執(zhí)掌府學。窮秀才孫復,此年流落到南京,上謁范仲淹。范仲淹從言談中發(fā)現(xiàn)其非乞討之輩,遂為之謀了一個學職,并授之以《春秋》。
孫復即免贍養(yǎng)之憂,便刻苦學習,受到范仲淹的喜愛。
景佑元年(1034年),孫復第四次科舉落第。通過鄆城舉子士建中的介紹,孫復來到南京找當時正在那里任學官的石介。他們兩人的思想頗為接近,孫復的學識令石介折服,遂被石介請去泰山講學。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石介創(chuàng)辦了泰山書院,同時率領張洞、李缊等拜孫復為師。孫復客居泰山講學期間,他主要從事《周易》和《春秋》的研究和講學。孫復以《春秋》教授學者,開展學術(shù)研究,從學者眾多,門下多出賢良之士,他也被稱為“泰山先生”。
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孫復已五十歲而未娶妻,丞相李迪到泰山書院拜會孫復,見其學識淵博,見地超人,深為欽佩,遂將自己的侄女嫁給孫復。而這次姻親更是孫復聲名遠播。更有文人將這一故事編成戲劇,名叫《相女下嫁》。
慶歷二年(1042年),范仲淹在朝實行新政,召天下有用之才。在他與富弼的推薦下,孫復由布衣超拜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jiān)直講,為仁宗皇帝師,賜五品服。由于胡璦、孫復、石介三先生參與太學,使國子監(jiān)人數(shù)大增,振興了宋代儒學。
慶歷七年(1047),孔道輔給事以密謀作亂,孫復受到牽連,因而被貶。翰林學士趙概等十幾人上書皇帝,說:孫先生的品行被世人仿效,經(jīng)術(shù)為人師表,不應把他逐到偏僻荒誕的地方?!庇谑怯种匦伦屗麚螄颖O(jiān)直講。
嘉祐二年(1057年),孫復病故于開封家中,享年66歲,葬于山東鄆州府須城縣蘆家鄉(xiāng)北扈原,即現(xiàn)在的東平縣梯門鄉(xiāng)東瓦莊村。歐陽修作《孫明復先生墓志銘》。
孫復治學突出儒學之道。在道與文的關(guān)系上,唐韓愈倡“文以載道”,柳宗元倡“文以明道”,孫復則進一步稱“文為道用”。他認為所謂儒學六經(jīng)是圣人之文,均是闡明儒道之言,六經(jīng)因孔子傳播,有極高的地位。
孫復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從事教化幾十年,卓有成效,同時進一步提出教化當以太學為根本:太學者,教化之本根,禮義之淵藪也。王道之所由興,人倫之所由正,俊良之所由出?!憋@然,這就把太學的教化與政治是否清明聯(lián)系起來,并將之安置到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位置上。(記者 盧凱 陳雙全)
責任編輯: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