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66歲的楊先生13年前因冠狀動脈多支嚴重病變無法置入支架,做了心臟搭橋手術。不料今年,搭橋的橋血管也堵了,心臟再次“罷工”,臨汾市中心醫(yī)院心內科主任苗鵬飛通過介入手術將“生命線”打通,楊先生的心臟功能得到極大恢復。12月6日,術后一個月來復診的楊先生為苗鵬飛團隊送上一面錦旗以示感謝,楊先生高興地說:“現在誰都說,我跟換了一個人似的,感謝苗主任和他的團隊讓我再‘活’了一回?!?/p>
今年10月開始,楊先生心絞痛頻繁發(fā)作,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在當地醫(yī)院就診。做完冠脈造影后,醫(yī)生告知家屬:“橋血管重度狹窄,其他幾根橋血管也閉塞了,再加上病變時間太長,無法再做搭橋手術,只能靠吃藥維持或去上級醫(yī)院試試。”內科保守治療起不到改善作用,楊先生身處“生死一線”。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楊先生來到了市中心醫(yī)院,心內科主任苗鵬飛對復雜的冠脈病變治療經驗豐富,詳細查看全部資料后告訴楊先生:“您的病我能治。”
對橋血管進行介入治療是介入治療中非常高危的手術之一,需要臨床經驗、手術經驗豐富的多名醫(yī)生協作完成,多年來,這一直是心臟支架治療的“禁區(qū)”。橋血管作為人工移植血管,其組織特點薄、彈性差,因為沒有專用的手術器械,造成器械輸送到位難度相對較高。同時,因為失去外科手術機會,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高、補救手段少,因此,對醫(yī)生及其團隊技術要求非常高。楊先生橋血管遠端已出現90%以上狹窄,致使介入治療過程中遠端血栓栓塞所致的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顯著增加,介入即刻成功率低,死亡風險高,但橋血管狹窄介入治療是當前患者恢復血運重建的唯一可行可試的方案。苗鵬飛臨危不懼、沉著應戰(zhàn),與團隊在術前對患者進行了影像學評估,與楊先生及其家屬溝通并獲得同意后,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
最終,憑借高超技藝和豐富經驗,苗鵬飛帶領團隊一步步精細操作,使介入治療中的各種器材精確輸送到位,巧妙規(guī)避術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順利將支架不偏不倚地送至橋血管狹窄處并完美擴張,橋血管血流立刻恢復正常,心臟重新獲得了供血。
令人欣喜的是,手術效果立竿見影。術后楊先生原先的不適癥狀消失了,身體和精神上都輕松了許多,對未來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感嘆道:“幾天前醫(yī)生說不能搭橋時,我覺得生命到頭了。沒想到市中心醫(yī)院醫(yī)療技術這么先進,連橋血管都能放支架了,我現在能輕松地走路、睡覺了?!?/p>
為什么冠狀動脈搭完橋后還會發(fā)生橋血管的狹窄呢?苗鵬飛解釋,主要原因是靜脈橋血管發(fā)生退行性病變。對于冠脈三根血管的彌漫病變或者是主干病變,最好選擇搭橋,但搭橋也不是一勞永逸,大多數橋血管會在術后10年內出現重度狹窄、甚至閉塞,進而影響心臟供血,導致心力衰竭。
從愁眉苦臉到笑容滿面、從步履蹣跚到健步如飛、從奄奄一息到精神煥發(fā)……正是苗鵬飛團隊對橋血管組織解剖特點精確分析,以及對既往的手術案例仔細研讀、剖析,并不斷探索研究,才使得這一尖端技術在該團隊的臨床運用中日臻成熟,為諸多橋血管狹窄的高?;颊邘怼爸厣钡臋C會。
鏈接
橋血管狹窄介入治療術
橋血管狹窄介入治療術原理上與傳統的心臟介入治療術沒有區(qū)別,采用導管輸送器械,球囊預處理病變,并行支架植入術或藥物球囊擴張術,從而修復狹窄血管。該技術主要是針對橋血管狹窄、原位血管無法開通的冠心病患者的一種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方案,避免了再次開胸搭橋,填補了橋血管介入治療的空白,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
該手術的難點在于手術器械選擇困難、器械操作難度大。該技術是心臟介入治療的創(chuàng)新性技術,在我國經過數年的發(fā)展,已在臨床中得到推廣。對于不能耐受開胸心臟搭橋或無法進行心臟搭橋治療的橋血管狹窄患者,均推薦橋血管狹窄介入治療術。
記者 閆晏宏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