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威立雅、中法水務等外資企業(yè),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將本來只賣2億元的城市水務經營項目,以10個億的溢價方式搞到手——難道老外都有精神?。?nbsp;
在15年前外資紛紛搶灘登陸中國水務時,一些城市管理者,幾乎都沉醉在一種“賺大了”的得意之中,而現(xiàn)在還沒有從當年獲得的“溢價收益”與“甩包袱”的慶幸中清醒過來,便被時下一波接一波的水價上漲沖動將自己放上了烤爐??疾焱赓Y是否操縱了水價上漲,真令人五味雜陳——這外資怎么不當“國際雷鋒”了?當初不惜巨虧也要出手擠進水務經營的外資,現(xiàn)在,是否開始“反攻倒算”了?
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外資注入我們的城市水務經營,絕不是為了做慈善,這無可厚非。被譽為“中國第一暴利產業(yè)”的水務市場,有著上萬億元的市場前景,被有經商頭腦的外資艷羨是必然的。盡管在某些一線城市,“洋水務”已擁有三分之一以上份額,但就全國而言,正如全國工商聯(lián)環(huán)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所言,“在華主要外資企業(yè)目前所有簽約項目的供水總能力不到全國供水總能力的10%?!边@說明所謂外資“掌握話語權”的結論還下得太早。
企業(yè)走向國際化是大趨勢,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都在做,當初寧虧也要進入的外資,享受的是“簽一送十”之類的政策,在另外附著于供水之外的諸如制水、銷水以及污水處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得享較高利潤收益,現(xiàn)在,卻剝離出供水這一項來逼公眾為高水價埋單,這無疑暴露了我們規(guī)則的漏洞。
筆者認為,要解決純市場行為與民生問題的政治考量之間的矛盾,更要將“洋水務”中國版圖的贏虧格局整個加以剖析,使水價等民生問題回歸公益的呼聲變得更有可行性。(中國青年報 楊光志)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別讓“最牛官員”復職透支政策信用
下一篇: 醉駕成“公傷”是向法律“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