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這個訓練營的主要手段就是強制性、高強度的體能訓練,不服從就打。這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理念如出一轍,可是,如果打真的有用,父母的打罵應該比學校更有效吧,畢竟父母的打罵孩子還能體會到些微“打是親、罵是愛”,而陌生人的打罵只是一種暴力,給孩子的心理埋下陰影,使他們長大后也形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而且,就算孩子暫時被打怕了,屈服了,只怕效果也極易反彈。
指望參加此類訓練營就可以幫孩子改掉壞習慣,變成好孩子,這種家長真是糊涂得可以。要知道,沒有任何一種教育能比得上家庭教育。有些家長很委屈,拿出自己文化程度低、不懂教育為理由,覺得我為孩子花了那么多錢,難道還不能證明我愛孩子嗎?他們覺得這樣就盡到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真是大錯特錯!
我相信送孩子參加訓練營的家長中,有這種想法的一定不在少數(shù)。我看,送孩子參加訓練營是“大人生病,孩子治療”的荒誕做法。真正需要進行拯救訓練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他們與其把錢花在給孩子上訓練營上,還不如拿這筆錢給自己報一個教育培訓班,好好洗洗腦。
文化程度低,并不重要,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父母需要言傳身教的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品德,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學會自尊、自愛、自強。如果孩子真正具備了這些品質(zhì),他們還會染上網(wǎng)癮、不愛學習嗎?
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都有一個教育方式出了問題的父母。牢獄式的暴力培訓和懲戒培訓,只會讓孩子尊嚴盡失,喪失安全感和信任感,成為真正的問題少年。至于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問題父母還是好好補一下教育課,不要再用錯誤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受罪了。(廣州日報 樂 水)
來源:人民網(wǎng)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復讀只為讀名校背后的困境
下一篇: 學術(shù)界亟需重樹嚴格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