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搖唇鼓舌,四處賺錢?!庇械难葜v人,為了三五千元的出場費,拿著同樣內(nèi)容的PPT或講稿,利用周末節(jié)假日時間,樂此不疲地奔波在全國各地的講壇上;有的演講人不僅講著陳舊的內(nèi)容,甚至觸及道德底線,大言不慚地向主辦方提出要20萬元一場的演講費;還有的演講人號稱“空中飛人”,一年有200多場巡回講座,所謂演講只是一股腦兒地照本宣科……如此種種,若繼續(xù)存在與蔓延下去,不僅不利于“講聽”雙方相互交流、挖掘內(nèi)涵,而且也會影響到學者自身學路歷程的發(fā)展,更不利于聽眾獲取新知、開闊視野、進行創(chuàng)新。
“眼睛可以容納一個美麗的世界,而嘴巴則能描繪一個精彩的世界?!币惶酶咚疁实难葜v,可以沁人心脾,啟人心智。有人這樣形容演講:“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毖葜v人能“粘”住聽眾,需要以心交心,以情動情,是“講聽”雙方在心靈深處產(chǎn)生的碰撞。反之,若演講者毫無感情,往往會導致聽眾產(chǎn)生倦意,甚至生厭。
北京大學王岳川教授回憶金開誠先生時說:“金先生備課超出常人的認真,講稿上寫滿細細密密的小字,而且對著鏡子錄音練習講授,他幾乎把自己講課的每一段內(nèi)容都背下來。我有時候很疑惑地問:‘先生口若懸河,文驚四座,為何還要這樣費心備課?’他說:‘哪怕是成了教授博導,也要像青年教師第一次上臺那樣小心翼翼地去上課。’像金先生這樣德高望重的教授,很多已經(jīng)不上大課。但他在北京大學書法所授課期間,卻堅持連續(xù)幾天上大課。記得每次上課后我送他回家,見他坐在后車座上,面色憔悴,極度疲勞。一位70多歲的老人,能夠一天連著上6個多小時課,中午只是簡單地吃頓飯,這種人格襟抱是多么難得!”
金先生在無錫一所大學任書法所所長,經(jīng)常為無錫大眾講演。他自豪地說,自己開創(chuàng)了一個先例——不收費講演!“我就不收費,我一定要糾正這種惡劣作風。”他在無錫面對市民和干部,創(chuàng)立了這樣一個長期免費的講座,受到了熱烈歡迎和好評。鐘敬文先生于2002年1月10日去世。逝世前25天,先生在北京友誼醫(yī)院,對身邊的人說了這樣的話:“做學問首先是為社會。做學問為自己,把自己看小了?!?nbsp;
演講人承擔的責任,或有傳遞知識,或有監(jiān)督批判,或有啟迪智慧,不可謂不重。因此,演講人不該當重復演講的走穴人,而要做有創(chuàng)造力的獨立學人,使聽眾在聽講中學習,在質疑中創(chuàng)新,聽和講雙方共同提高。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照顧錄取”不能成為“行業(yè)福利”
下一篇: 莫讓校舍“立碑”成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