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日全食將一下子創(chuàng)下這三個“最”,實屬罕見。同樣罕見的是,針對日全食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就此發(fā)出通知,請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完善相關預案,積極做好應對準備工作。
這一通知的本身,說明政府部門對公共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理念與機制的成熟,以及公共服務意識的增強。
同樣令人感喟的是,此次科學家們更想在了前面。據公開的消息稱,有關科學家如李競、朱進以及北京天文館、中國天文學會等,在一年前就呼吁,“這件事情不是我們天文界自己的事情,這是一個全社會的事情”,并“給中央寫了很好的建議”。如果缺乏這一種責任意識,也許就談不上什么應急預案,科技部門就失去了一次科普的好時機,公眾就可能與這一壯麗的天文現象失之交臂。
距離日全食尚有數日,一些媒體就開始了對此的關注,亦有專家就此指點迷津??梢云诖氖?,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日全食將是一次激發(fā)公眾科學熱情的契機。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一期待中的公共熱點事件,亦有諸多可堪完善之處。
盡管早在7月17日,就有權威專家在中國科協(xié)網等在線直播,就此次日全食的特點、最佳觀測點以及300年一遇或500年一遇等說法進行釋疑解惑。但客觀地說,無論是專家的權威說法,還是媒體的關注程度,都還不能完全滿足公眾的相關信息需求,許多人對此一知半解,盲目行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對此的深入了解,進而使這一科普契機打了折扣。
在中國人的歷史情懷里,日全食、月全食等被認作“天狗吃太陽”“天狗吃月”,有關天象與人禍等迷信思想至今亦有一定市場。是以,借用這一重要契機,“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精神,營造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摒棄迷信思想,批駁謠言傳言,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高”,的確是最完美的選擇。但只有把有關方方面面的因素都“想在前面”,深入挖掘公眾對相關科學知識的興奮點,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公眾的興趣。
此次日全食觀測已超出天文學范疇,成為一起影響巨大的社會公共熱點事件。需要提醒的是,各地政府在針對這一特殊時刻制定“應急”措施時,也要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切勿過猶不及,反而引起恐慌。(陳家興)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人民日報評論員:民族區(qū)域自治符合各民族共同利益
下一篇: 水資源費、稅均不可重復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