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歹,這幾名造假學生的身份被識破了,值得慶幸。只是,筆者不明白,這么大的“假”,為何一年后才會被發(fā)現(xiàn)?
從造假的過程來看,十分地簡單。有些學生高考落榜了,家長病急亂投醫(yī),騙子趁機宣傳一下,于是“變國籍”便被當作了救命稻草。仔細想想,騙子固然可惡,家長和學生也并非無辜。不是嗎?他們連國籍都敢偽造,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
按說,這么容易出爐的假國籍本來很容易就會被識破,可事實出乎人們的預(yù)料,他們很順利地便入學搖身變成了大學生??磥恚瑢W校難辭核查不嚴之過。畢竟,出入境證件仿真程度再高,這幾名學生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且是未出過境的中國人,幾句話問下來,就難免露出馬腳,更何況證件本來就是假的呢。
7名學生最終被識破身份,是因為同學之間的相處。既然7名學生是以華僑生身份進的學校,那么也就相當于北極熊迎來了企鵝,同學們難免對他們產(chǎn)生好奇,進而探究。而就是在這探究的過程中,同學們發(fā)現(xiàn),這7名同學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制造”??删褪堑搅诉@個分上,他們的偽造證件仍安穩(wěn)地躺在學校檔案室里睡大覺。不能不說,學校對學生身份的核查實在粗糙。
不過,客觀地說,7名造假學生能在學校安穩(wěn)地呆一年,并不能只怪罪于學校。試想,如果我們有一套完善便捷的身份核查系統(tǒng),在開學之初,學校將每一位學生的證件號碼輸入系統(tǒng),真假就會立斷,又怎么會有“國籍造假”、“冒名頂替”之說呢?就更不用說假身份證、假學歷證泛濫了?,F(xiàn)在,學校查明這7名學生的身份系偽造,其間不知費了多少周章,而顯然,學校不可能對每一屆的每一名學生都這樣去核查身份,否則,這將是一項耗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的浩大工程。
近兩年,有關(guān)高校學生身份造假的事件頻繁出現(xiàn),一再打擊我們對高招錄取的信心。我們在譴責、嚴懲那些造假者的同時,是否也該想想,應(yīng)如何完善學生身份核查機制?如果有了完善的身份核查機制,學校核對學生身份的成本就會大大降低,準確度也會大大提高。而在這樣的核查機制面前,即使有人開了“綠燈”,事發(fā)后也難再有什么托詞。(呂紅霞)
來源:人民網(wǎng)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為官當自問“心在哪里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