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競爭之激烈,讓一些學生敢于大膽嘗試,用另類方式賭一次未來,我很佩服這類考生的勇氣,對于他們的才華,筆者也給予肯定。社會的寬容也是這些學生敢于大膽表現自己的前提,這些年,國學的熱潮與“偽熱潮”風起云涌,讓這些“托古”之作找到了某種契合點,換言之,是開放的社會與國學熱共同造就了古體長詩滿分作文的“神話”。
我總以為,出現這種另類作文,僅僅只是“應試策略”的成功,而并非素質教育的成功。形式的改變總是很容易的,正如寡淡如水的“梨花體”也能吸引眼球一般,如果形式的改變成了新的一種拿高分的“應試策略”,筆者以為,今年火的是“中國風”,明年會不會出現中英文混搭的作文?如果考生確實英文不錯,甚至詞語中有“莎翁”特色,我們是不是也該給滿分?當然,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高考作文考的是中文,而不是英文。但同樣的問題在古體詩滿分作文中也存在——我們的高考作文是考現代文還是考古文?如果不限制,只要是中文即可,那么,用粵語土話寫的作文是不是也可以得滿分?
這么說,并非抬杠。筆者希望的是,在高考作文中能看到更多出色的現代文作品,而不是各種形式千奇百怪的作品。如果認為這些并不違反規(guī)則,那么,高考作文考題原本就應該白紙黑字注明“百無禁忌”。否則,對某些古文水準很好,但又怕違反規(guī)則的考生而言,這豈非不公平?
總而言之,高考另類作文涌現,并非我們的素質教育“春暖花開”的結果。在我看來,甚至多少有些黔驢技窮的意味,我們是不是對某些形式獨特的作文給予了過多“額外分”?其實,真要比較這首古體長詩有多么優(yōu)秀,只有讓所有考生都一試自己的文言水平,才能得出真實結論。在現代高考作文這個平臺中,我希望,“愈另類愈美麗”不要成為一條衡量素質的準則。(揚子晚報 但純)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