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得起網絡監(jiān)督”,這是一種結果。果能做到這樣,或者大多數領導干部能做到這樣,那無疑是百姓之幸?,F在的問題在于,怎樣才能做到“經得起網絡監(jiān)督”?實際的情況是,一些人、一些事經不起網絡監(jiān)督,網上一曝光,就容易暴露問題。就拿南京最近的兩件事情來說,江寧區(qū)那位房產局長周久耕,抽天價煙被曝光,不久就被免了職;浦口區(qū)某鎮(zhèn)在小康調查中造假,讓農民按“標準答案”回答,并許諾予以獎勵,事情在網上傳開后,當地立即作了調查,相關當事人受到查處。
網絡曝光——調查處理,這是一個不錯的結局,至少比“無言的結局”要好。但是,且慢歡呼,網絡“一曝一個準”的背后,隱藏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畢竟,曝光的終究是少數,那么,那些沒有被曝光的王久耕、李久耕還有多少?那些造假糊弄上面的事情還有多少?對于他們,是光靠網絡就能夠解決的嗎?
有人或許會說,查處了周久耕,對其他的官員有很大的震懾作用。這話有道理,但是,這樣的震懾作用究竟能持續(xù)多長時間,這要劃一個很大的問號。這些年,我們的反腐力度不可謂不強,出拳不可謂不重,倒下的官員不可謂不多,但是,為什么腐敗案件依然層出不窮,以致有人感慨“前腐后繼”?
毋庸置疑,網絡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監(jiān)督力量,這種監(jiān)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有人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相機的時代。這話或許有些超前,但如果說,對于官員,時時處處都有眼睛盯著,這大概不算夸張。不僅有人盯著,做得不對、說得不妥,很可能被掛到網上,這已經完全成為可能。正因為如此,官員越來越意識到謹言慎行的重要。以筆者的體會,現在采訪官員,問“會不會錄音”的多了,問“有沒有帶微型相機”的多了。這反映出一種心態(tài)的變化。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有了網絡就萬事大吉,千萬不要以為腐敗從此銷聲匿跡了。要知道,網絡曝光存在著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網絡曝光終究還是個案。比方說,網絡上曝光,從目前看,很大程度上還受制于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而報紙上能夠曝光的事情有多少呢?也有人說,網民也可以直接上網曝光,周久耕不就是被網民“曝”下來的嗎?此言不虛,但問題是,眼下,這樣的曝光存在相當大的偶然性。如果此前周久耕沒有發(fā)表“開發(fā)商低于成本價銷售商品房要查處”這樣“不妥言論”,網民可能就不會關注他抽什么煙、戴什么表、開什么車了。
正因為如此,反腐終究還是要靠日臻完善的制度,靠觸及靈魂的教育,靠各級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監(jiān)督,當然,也要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皬V大人民群眾”,當然也包括數以億計的網民。這就要求紀檢監(jiān)察部門重視從網絡上發(fā)現反腐信息,不輕易放過一條腐敗線索,與網絡、與網民形成互動,形成合力,力度就要大得多。
(汪曉東)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規(guī)范裝修市場勢在必行
下一篇: 敗北的怎么又是中國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