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關了,連日來,春運火車票的預售成為各媒體關注的熱點,一張小小的火車票承載的是漂泊游子的濃濃鄉(xiāng)情;而此時,與“春運”同樣成為新聞焦點的卻是,年復一年的“討薪之痛”。雖然,近幾年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欠薪的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但每年的這個時候,總還是會傳來大家不愿意聽到的聲音。
幾日前,北京地鐵朝陽門站附近,80余位來自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民工為討回薪金,流浪街頭,夜宿地道……瑟瑟寒風中,農民工的心比天更寒。
就在該事件發(fā)生的第二天,央視又曝出:河南女民工周秀云在太原討要工錢,因與出警民警發(fā)生肢體沖突,命喪派出所……
而在湖北漢南,同樣有5名討薪民工遭遇施工方叫來人員的圍攻毆打……
付出勞動就應該獲得報酬,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可是討薪為什么還是這么難?每逢年底,依然有不少農民工在為討要一年的工資犯愁。跳樓、上訪、爬塔吊,甚至鋌而走險、釀成群體性事件……農民工維權的非常之舉更多地折射出的是他們心中的無奈和沉重的悲傷。
“多部門聯(lián)合治理”“嚴懲欠薪單位”……每年,我們都會看到,為了嚴厲打擊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等行為,各部門紛紛表態(tài),甚至于最高法也曾表態(tài),欠薪5000元以上可入刑,最高判刑7年”。但遺憾的是,農民工討薪難的現實,仍然成為歲末年初關注的焦點。
看來,要治理“欠薪”難題,一方面應當從制度層面上抓起,相關部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各負其責,各擔其任,執(zhí)法過程中嚴格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讓欠薪企業(yè)不敢任意妄為、拖欠工資,從法律上保障農民工勞有所得;另一方面要從觀念轉變入手,真正從思想上重視農民工欠薪問題,少一些輕視,多一些關愛,這樣,問題就不再是問題,難題也不會是難題了。
出門在外,掙錢不易。確保讓勞動者“勞有所得”應不是一個破解不了的難題。用好制度的力量,讓監(jiān)管成為一種常態(tài)。如此,不良企業(yè)才不會心存僥幸,農民工討薪也才不會再成為年關之痛。 曉琳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城市需要面子,更需要“溫度”
下一篇: 病死豬泛濫,監(jiān)管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