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繼《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之后的第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有一個特殊的篇章、一段特別的演出,再次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贏得“雷鳴般的掌聲”。那就是,演出中朗誦詩《沉思與抉擇》第一次在中國慶典舞臺上呈現(xiàn)“文革”十年浩劫。(9月29日中國新聞網(wǎng))
新中國成立60周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篇宏偉巨著中的一個精彩片段,是未來復興之路的一個新起點。在這個特殊的結(jié)點上,審視“復興之路”具有特別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由苦難、艱辛變得美好、幸福的169年里,有許多大事要向中華兒女敘說,有許多喜事要讓中華兒女分享。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喜慶日子里,在這樣一部重大的音樂舞蹈史詩中,不呈現(xiàn)沉重的“十年文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人們的理解。但走在復興路上的中國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沒有這樣做,而是正視歷史,毫不回避,在中國慶典的舞臺上呈現(xiàn)“文革”十年浩劫。這種實事求是、成熟理智的做法,不失為復興路上的一劑良藥,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理解與安慰、支持與信任,更有對復興中華的期待、鼓舞與信心。
歷史是未來的基石。無論是光榮的歷史,還是磨難的歷史,正視他們,對于復興未來有益無害。拋棄他們,則是有害無益。《復興之路》在對待歷史的問題上,做出了明確的回答:直面歷史,正視現(xiàn)實,復興未來。
《復興之路》選擇了這段特殊的歷史,是對歷史、對人民、對復興偉業(yè)的負責與尊重。正如藝術(shù)家深沉的朗誦所言,“如果不是為尋找歷史在哪里轉(zhuǎn)彎,如果不是為尋找民族復興新的起點,誰還愿意撕開已經(jīng)漸漸愈合的傷口,誰還想回首那不堪回首的磨難……”不回避歷史,甚至撕開歷史的傷口,不正是為了讓復興的腳步走得更穩(wěn)一些、步子邁得更準一些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復興之路》奏響的不僅是頌歌,也有警鐘。復興路上警鐘常鳴,是一件有益未來的好事。
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機遇前所未有,挑戰(zhàn)也前所未有。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diào)整之中,中國正處于重要的發(fā)展機遇期,也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期和矛盾的凸顯期。而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今天的一個足跡就是60年后的“復興之路”的一個音符,今天的一件實事就是60年后的“復興之路”的一行詩句。因此,讓我們從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為中華民族的明天塑造光榮的歷史。(劉紫榮)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縣官開博到底是為了什么
下一篇: 總理四川考察為啥要做一個"臨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