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河道旁,她們裝沙子、扛袋子,用雙手筑起一道道堅固長堤;在安置點,她們發(fā)物資、教手藝,用愛心為受災群眾“點亮”一盞盞心靈明燈;在村子里,她們清淤泥、查漏洞,用細心消除一個個安全隱患……她們就是奮戰(zhàn)在防汛救災一線的“巾幗力量”。在全市防汛搶險、災后重建現場,各級婦聯干部、婦聯執(zhí)委、巾幗志愿者發(fā)揮“半邊天”作用,以柔肩扛起重任,在風雨中譜寫了一曲曲巾幗贊歌。
義無反顧沖在前
“雨太大,隨時會有危險,穿厚點趕緊撤離吧?!薄凹依锊荒芰羧?,今晚必須全部撤出村子?!薄?0月6日凌晨,伴著淅淅瀝瀝的雨水,曲沃縣高顯鎮(zhèn)汾陰村婦聯主席王新月和9名婦聯干部一路小跑著挨家挨戶叫醒熟睡中的村民,組織大家有序撤離。寒風呼嘯而來,吹的人瑟瑟發(fā)抖,而她們的額頭卻冒出了汗水。
連續(xù)多日的降雨使汾河水位不斷上漲,加上上游泄洪導致村附近的汾河大壩潰壩。當晚,接到村委會緊急通知后,王新月立即召集所有婦聯干部,她們苦口婆心勸導村民撤離,送臥病在床的老人去醫(yī)院,配合村委會連夜為受汾河漲水影響的140戶家庭420人安排了住所。
天剛剛放亮,為應對險情,鎮(zhèn)政府及時調配機械車輛和工作人員,對汾河大壩兩處倒灌點施工作業(yè),防止地面塌陷范圍進一步擴大。忙了一晚上的王新月顧不得休息,又馬不停蹄組織婦聯干部和30名婦女群眾前往河壩撐水泥袋、封袋口、盛飯,一直堅守到夜幕降臨。
這只是婦聯組織救災工作中一個小小的縮影。汛期來臨后,市婦聯第一時間組織全市17個縣(市、區(qū))婦聯、157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婦聯、2321個村(社區(qū))婦聯迅速行動,全力投入救災一線。各級婦聯組織聞令而動,積極組織婦聯執(zhí)委和基層婦女干部、婦女群眾下沉一線,全力配合當地黨委、政府做好宣傳動員、人員疏散、安置救助和后勤保障工作。
她們有的不顧自身安危,在河壩上巡堤查險;有的放下家庭,耐心安慰安置點的受災群眾;有的帶病上崗,為救援人員準備一日三餐。在這場與洪魔的斗爭中,一支支能吃苦、能戰(zhàn)斗的“娘子軍”用行動和堅持,展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風采。
不遺余力保后方
10月11日7時許,天空飄著蒙蒙細雨,簡單吃過早飯后,蒲縣紅道鄉(xiāng)西坪垣村婦聯主席劉蓮梅拿起雨傘出門“上班”了。這些天,她和村里僅有的5名婦聯干部負責配合村干部對全村房屋進行走訪排查,深入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家中了解防范措施,對危房戶群眾進行轉移。
“我不走,好好的房子哪能那么輕易塌了!”“沒事兒,這么點裂痕,我住了幾十年都沒塌?!毖劭醋约旱姆课萦辛押?,有的村民仍心存僥幸,不愿搬離。劉蓮梅便耐心地給他們做思想工作,先后幫助200余戶村民成功撤離到安置點。
堯都區(qū)解放東路41號房屋年久失修,為了保障住戶安全,掛甲社區(qū)婦聯主席李蝴蝶一連數天白天黑夜地冒著大雨不停巡查,發(fā)現房屋出現墻體裂縫后立即報備社區(qū)、安監(jiān)站進行維修,幫助5戶受災群眾安全撤離、妥善安置,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為患病困難婦女申報公租房,為單身老人申報經濟適用房。
雨后,房屋存在坍塌風險,道路淤泥堆積嚴重,部分受災群眾情緒不穩(wěn),各級婦聯干部化身險情、災情的“巡查員”,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聯絡員”,安撫群眾、疏導情緒的“調解員”,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尤其對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困難婦女居住情況進行逐一摸底,有序開展危險區(qū)域群眾的轉移安置。
堯都區(qū)劉村鎮(zhèn)泊段村婦聯主席徐華帶領10名婦聯執(zhí)委,排查121戶居民受災情況,轉移安置45戶重災戶;隰縣婦聯干部深入農戶,幫助558戶危房戶全部搬離;浮山縣寨圪塔鄉(xiāng)婦聯組織全鄉(xiāng)婦聯干部迅速下沉一線,排查577戶1183人,對各村內土坯房、土窯洞住戶按照“一戶一冊”的方案及時進行撤離……
雨水不停,巡查不停,不管是凌晨或深夜,還是滑倒在泥水中,她們都無暇顧及。這一刻,確保廣大群眾特別是婦女兒童的生命安全是她們心中唯一的牽掛。
愛心凝聚暖民心
為幫助群眾搶收秋糧,各級婦聯組織紛紛成立志愿服務隊,投身秋收一線。同時,深入受災群眾家中,清理淤泥、收拾家、送慰問品,在婦女兒童急需時把溫暖送到身邊。10月18日下午3時,在襄汾縣景毛鄉(xiāng)南小張村的田間地頭,50余名身著紅色馬甲的巾幗志愿者正熱火朝天地掰玉米、裝袋子、裝車、運送。一抹抹“志愿紅”成為田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該村村民郭保平患有腦血栓,沒有勞動能力,受雨水影響,地里的玉米一時無法收回。了解情況后,襄汾縣婦聯主席伊巖紅立即組織50名巾幗志愿者開展搶收助農志愿服務活動,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得知王莊村受災嚴重,霍州市婦聯兼職副主席蒲麗梅迅速組織多名志愿者,連夜為村子里的群眾準備了飯菜、被褥、抽水泵、發(fā)電機、面粉等各類物資。通往該村唯一的橋梁被沖毀,她們繞道到距離村子5公里的貨運站臺,靠著肩背手提,踏著泥濘小路,把物資送到群眾手中。
翼城縣南梁鎮(zhèn)婦聯執(zhí)委組成30人的“巾幗志愿服務隊”,深入受災農田,開展搶收助農志愿服務,幫助群眾“龍口奪食”;汾西縣僧念鎮(zhèn)巾幗志愿者積極承擔起臨時避險點的日常服務工作,發(fā)放救災物資、維持現場秩序,確保受災群眾住得安心、吃得舒心……
她們是抗洪戰(zhàn)場的“娘子軍”、是受災婦女的“暖心人”,她們堅守在前線或后方,在風雨中逆行而上,在大戰(zhàn)大考中展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 閆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