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向軍,給咱送袋面?!薄跋蜍姡貋斫o咱稍壺油?!薄蜍?何許人也?
他就是整天穿梭于街頭,將米面油挨個兒送給客戶的汾西縣“糧油紅人”、第二屆“臨汾好人”獲得者——糧油米面批零經營者石向軍。
多年來,石向軍一直恪守商業(yè)道德,堅持以誠為本、以信立身,把誠信、責任、愛心、孝心化為一言一行,風雨無阻堅持為老弱病殘送貨上門,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消費者交口稱贊。
1986年,剛滿20歲的石向軍獨自來到汾西縣城闖蕩,在縣城北的一條小巷,以一桶油、十袋面起家,開了一間“油炸小吃鋪”。“勤快、厚道、熱情,面好、油好、配料好”,憑著誠實守信和熱情服務,石向軍很快成了汾西縣城的“紅人”,但凡買麻花,周圍的人都喜歡來找他,“他炸的麻花又香又脆,特別適合汾西人的口味,而且價格公道,稱斤、論個盡隨顧客方便?!?/p>
油炸小吃鋪,越來越熱鬧,大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勢頭。買麻花、吃油條的顧客越來越多,石向軍的名字也越傳越遠。
一晃十年過去了,人混熟了,場面打開了,生意紅火了,錢包鼓起來了,石向軍的胃口也大了,小油炸鋪已不能滿足于他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愿望了。1995年,他瞄準了糧油市場,用多年累積的資金在汾西城人流量最多的廣場租了間門面房,改賣糧油。同樣,他以質量求生存、以誠信求發(fā)展,用良好的服務贏得了更多顧客的信賴。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如今,“向軍糧油”已成為汾西縣特色明顯的糧油批零門店。
每天太陽剛剛升起,石向軍便開始了忙碌的一天。騎著一輛三輪摩托車,脖子上始終搭著一條白色毛巾,穿梭在各個小區(qū),扛起一袋又一袋面粉,送向一家又一家廚房,紫藍色的工作服也被面粉染成了灰白色。
“手機不敢離身,咱不能耽擱為大家送貨?!泵刻熘灰拥筋櫩痛騺黼娫?,他總能按時送貨,從不失約。年邁的李奶奶,兒女不在身旁,行動不便,石向軍總是扛著25公斤的面袋子,一步一步地踏完40個臺階,給李奶奶送到廚房。張大爺是個殘疾人,行走靠雙拐,只要接到他的電話,無論刮風下雨,石向軍都準時把面、油、米、豆給老人送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石向軍成了李奶奶和張大爺?shù)挠H人?!跋蜍娛呛萌?,總是義務替大家送東西?!辟澴u也不斷傳來……
有一次,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柏某加班中接到妻子電話,讓他回家順路買米,由于工作忙抽不開身,還碰巧是個陰雨天。于是,和石向軍并不熟悉的柏某,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撥通了石向軍的電話。不到10分鐘,米面就送到了柏某家中。
小李想做糧油生意,苦于沒有資金,找到了石向軍。說明來意后,石向軍滿腔熱情,伸出援助,給小李送去一車面粉,并承諾什么時候賣完什么時候再付款。在石向軍的幫助下,小李的糧油有了貨源支撐,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都說同行是冤家,而向軍和小李卻成了好兄弟。
低保戶蔡大伯找到石向軍,說這個月手頭緊張,看能否賒袋面?沒想到石向軍滿口答應:“我給您老送去,什么時候有了,什么時候給。”于是,老人前頭帶路,石向軍背后扛面送到了蔡大伯家中。
……
類似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但對于大家的聲聲贊譽,石向軍總是憨厚一笑:“沒啥,都是順手的事,不值得一提?!?/p>
該縣工商質檢部門在復過秤、查過面后,授予“向軍糧油”為“信得過單位”。消費者協(xié)會對“向軍糧油”廣泛征求意見時,得到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向軍糧油’明碼標價,質量可靠,服務周到,是可以信賴的商業(yè)道德模范?!?/p>
“讓大家吃到放心米面油,為大家提供及時的服務,是我的經商準則,只要大家需要,我永遠在路上。”以誠相待,信義為本。石向軍的肩上,扛的不僅僅是面粉的重量,更是一份責任;他送去的不僅僅是一壺好油,更是一份真情。
記者 閆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