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卷是舊時文人逸士宣傳倫理、道德和消遣的一種娛樂形式。表演時由一人唱,眾人伴和、采用嗩吶、二胡、鈸、笛子、梆子、馬鑼、板凳、農具等伴奏。內容豐富、易學易唱,場地不限,具有鮮明的民間特色,流傳甚廣。
吉縣壺口鎮(zhèn)留村是搬卷的產生地,早在清光緒初期,就有葛清藻進行搬卷表演,因社會動蕩,后幾近失傳,幸被繼承人、葛清藻的外孫葛復英拯救。
留村位于聞名于世的壺口瀑布東側黃土丘陵坡上的垣面,距壺口約3公里,該村為葛氏獨姓村,宋元兵革之時,從榆次徒遷于此,家譜記載已達20世孫之久。千百年來,飽受龍王辿碼頭的生活。壺口航運渡口、旱地行船,吸引著大河上下的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的名人、藝人紛紛來到壺口,觀景經商,所以留村人善交流、見識廣、頭腦聰明、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上了留村坡,秀才比驢多”,形容留村的驢多,秀才比驢更多。搬卷就是他們祖祖輩輩生長生活在農村、碼頭、為體驗民間酸甜苦辣的人生的創(chuàng)作,并選用本村藝人獨創(chuàng)的曲調,長板凳,敲擊聲相結合,變成了適合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
傳承人、退休教師葛復英,今存有清光緒三年(1877年)金釵卷一冊和荒年歌。搬卷是說唱藝術的一種,但與晉南地區(qū)的道腔唱法有區(qū)別,全曲分上下16小節(jié)、158句。表演形式粗獷豪放,唱腔優(yōu)美,伴奏緊湊,具有古老的、鮮明的民間特色。
據《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