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興華:果農眼中的“財神”
竇興華正在給果農傳授技術。
臨汾新聞網訊 黃河壺口之濱,有一個被稱為“蘋果之鄉(xiāng)”的地方叫吉縣,出產的蘋果被譽為“中華名果”。
25年來,竇興華作為果園管理專業(yè)技術人員,常年穿梭于田間地頭,給果農傳授技術,指導果農進行管理,開展果業(yè)知識培訓,為吉縣果業(yè)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被果農視為“財神”。
科班出身的他,出道之初并不順利
現(xiàn)任吉縣果樹研究所所長的竇興華,1990年畢業(yè)于山西省職業(yè)??茖W校果林系,被分配到吉縣果業(yè)中心。工作之初,他主要負責蘋果示范村——謝悉的蘋果種植推廣、技術培訓等工作。在學校學習的知識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竇興華十分高興,迫不及待地開展工作。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剛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
當時吉縣農民對于蘋果管理技術基本沒有概念,謝悉村僅有的一些果樹管理極為粗放,不施肥、不疏花疏果、樹形紊亂、病蟲害嚴重。竇興華看到蘋果生產管理落后,果農科技素質低下,技術培訓落后,感到十分痛心,他下決心一定要把蘋果生產管理水平提上去,把果農的生產積極性激發(fā)出來,把果業(yè)生產真正轉移到提高果農素質、依靠先進科技上來。他耐心向果農講解蘋果致富經,強調加強果園管理,注重修剪、施肥、打藥。然而以種小麥、玉米等糧食為生的村民們認為農民種糧食才是根本,種蘋果賺不了幾個錢,所以對竇興華提出的建議不屑一顧,甚至有年齡大點的村民質疑他:“你小小年紀瞎說什么,我們連種糧食都忙不過來,哪有那么多工夫去照顧果樹?”又有人說,“糧食才能把人喂飽,蘋果又吃不飽,費那么大勁到頭來沒人買我們的蘋果咋辦?”得不到農民的理解和支持,竇興華雖然心里十分苦悶,但沒有氣餒和灰心,仍然騎著一輛摩托車,奔波在縣城與農村之間。
憑借過硬技術,他成為果農最信任的人
經過思考,竇興華覺得農民最講實惠,要想發(fā)展果業(yè),只有讓農民看到效益,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竇興華繼續(xù)打起精神做謝悉村村民的思想工作,印發(fā)宣傳資料、召開培訓會、開辦講座,仔細向村民講解吉縣境內溫差大、海拔高、光照足等適宜種植蘋果的獨特優(yōu)勢,為他們分析吉縣周邊蘋果市場需求量大但供應不足的現(xiàn)狀,鼓勵大家放心種植蘋果,加強果園管理。當時的村支部書記白鐵森了解情況后,也給與竇興華很多支持。漸漸地,有些農民對種蘋果有了興趣,開始主動向他咨詢一些關于果樹的問題。
1992年,謝悉村里有一位叫做于康順的小伙子認真聽了竇興華開展的培訓會之后,萌生了種植蘋果樹的想法。他回家以后將自己的二畝地栽種了蘋果樹。等到蘋果成熟之后把蘋果全部賣掉,竟然得到了2000元的收入,在當時同樣二畝地如果種植玉米的話收入只有不到500元,栽種果樹的收入是種植糧食的四倍。
于康順蘋果豐收的事情一傳十十傳百,村民聽說種蘋果能發(fā)財,紛紛來于康順的果園參觀,向他討教經驗。于康順說,“我哪里有什么經驗,我是去聽了竇興華的培訓課,按照人家說的來做的!”謝悉村老支部書記白鐵森在竇興華的耐心講解下,采取了深翻擴穴、拉枝、環(huán)剝等措施管理果園,第二年10畝地收獲了蘋果6000余斤。這兩個活生生的例子很快傳遍了全村,村民看到身邊有人種蘋果發(fā)財,這才開始相信聽竇興華的話認真管理果園確實能提高蘋果質量,種蘋果確實收益高,于是他們爭先恐后種植果樹,注重果園管理。
在他幫助下,無數(shù)果農走向富裕
看到村民越來越重視果樹,竇興華心里十分欣慰。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普及果樹管理技術,提高蘋果質量。竇興華繼續(xù)大力開展培訓活動,以于康順和白鐵森這兩個事例為典型進行廣泛宣傳,并講解蘋果種植品種選擇、施肥、疏花疏果等方面的技術。經常有鄰村的村民專程來聽竇興華講課,每次來聽課的人都把會場圍得水泄不通。
謝悉村的蘋果種植開展得如火如荼,很多農民掌握了蘋果管理技術,靠種蘋果發(fā)了財,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農民也紛紛效仿。政府推波助瀾,出臺扶持政策,至此,吉縣農民紛紛開始種植蘋果樹。
種蘋果的人多了,竇興華也就越忙了。有時竇興華在縣城的家中休息,村民打電話來詢問樹葉發(fā)黃、樹干有腐爛等情況,竇興華二話不說馬上騎著摩托車從縣城來到農村的果園,炎炎夏日艷陽炙烤,冷峻冬天寒風刺骨,一路上塵土飛揚他也毫無怨言,一心只想著實地查看果樹的問題,給村民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方案,并告知他們如何預防此類問題。每年的國慶節(jié)是蘋果豐收的時候,二十多年來,竇興華沒有過一次完整的國慶節(jié)假期,每次都是在各地的果園里和果農們一起忙碌著度過。
蘋果產業(yè)發(fā)展越來越好,果農的收入日漸高漲,蘋果一年產值幾個億,果農人均收入6000元,靠果園收益存款已達上百萬元的果農在吉縣屢見不鮮。果農腰包鼓起來了,電腦、冰箱搬進了家,許多農民家里都買了小轎車,日子過得越來越幸福。他們都說,種蘋果樹這條路算是走對了!
路在腳下,他從沒放棄追求
隨著吉縣蘋果產業(yè)的發(fā)展,蘋果種植、管理等各方面技術也日趨完善。竇興華在柏山寺鄉(xiāng)大莊村創(chuàng)辦了科研基地,先后推廣了疏花疏果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四季修剪技術、果實套袋技術、果園生草覆草技術、果樹大改形技術、果樹配方施肥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為吉縣蘋果品質提升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二十多年來,竇興華融生產、教學、科研于一體,發(fā)表專業(yè)論文15篇,三項科技成果分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一等獎,并主持編制了《吉縣蘋果地方標準》《蘋果轉型發(fā)展“八改十配套”操作規(guī)程》以及《吉縣蘋果精細化管理新技術》等使用教材。
吉縣有11萬人口,其中果農就有8萬。為了更廣泛地培訓果農,竇興華針對實際情況確立了布網設點常年培訓,以點帶面、以訓促管的工作思路,先后深入各個鄉(xiāng)鎮(zhèn)、村委采取“三結合三為主”的培訓方法,即集中培訓與輻射培訓相結合,以輻射培訓為主;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以實踐操作為主;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以短期培訓為主。讓果農學中干、干中學,相互影響傳幫帶,從而使果樹管理實用技術在生產中得以廣泛應用并加以推廣。
吉縣縣委、縣政府為提升全縣果樹管理水平,決定培養(yǎng)典型戶、示范園。作為果樹研究所負責人,為了落實好這一任務,竇興華針對全縣果園管理有差異、果農素質有高低、接受能力有先后的特點,決定把科技意識強、接受能力快的農戶果園確定為示范園。最終吉昌鎮(zhèn)東關村洛中的果園被選定為全縣第一個示范園,在竇興華連續(xù)二十年的悉心指導下,該果園率先采用先進技術,從最初的科學施肥、拉枝整形、四季管理到盛果期的疏花疏果、果實套袋、摘葉轉果、鋪設反光膜、果實貼字等一直到現(xiàn)在的提干、落頭、疏大枝的大改形技術,每項新技術的應用都為示范園帶來不菲的收入,同時輻射帶動周圍至少500畝果園管理水平更上一個新臺階。
如今,吉縣漫山遍野栽種著果樹,已有30萬畝,呈現(xiàn)“八萬人謀一果,七十二行收益多”的喜人景象,竇興華仍然保持著樸實敬業(yè)的本色,為了果業(yè)的興旺,為了果農的增收,戴著草帽,騎著摩托,奔波忙碌在田間地頭。 (陳健翔 楊甜 杜昱)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