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在线免费观看AV_国产又色又粗又黄又爽黑人_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_九七无码免费人妻超级

臨汾“柳編之鄉(xiāng)”老技藝有新活力

2019-04-14 17:44:15 來源:臨汾新聞網

      “咱韓家莊柳編培訓班開課了。”

  “好!好!功德無量!"

  4月13日下午,張玉桐發(fā)來一條微信,我十分驚喜,異常激動,立即回復了一條。又立馬打電話找車,要回村里去,看看這個培訓活動。

  韓家莊人稱簸箕之鄉(xiāng),柳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舜耕歷山時,犁杖上掛一張小簸箕,不鞭牛,敲打簸箕。堯王訪賢,從這張小簸箕上發(fā)現(xiàn)了舜的仁慈和智慧,禪位給虞舜。留下了“簸箕問鼎"的佳話。這張小簸箕是舜的舅舅給舜編的,舜的外祖母家是韓家莊。韓家莊幾乎家家有地窨、人人會柳編。幾千年的傳統(tǒng)產業(yè)、產品遠銷山西南半邊的柳編制品。走到如今,跌入低谷,在塑料制品、不銹鋼制品的沖擊下,市場巨縮,人員銳減,幾近失傳,令人憂愁。培訓班的開課,像一股春風,"春風吹又生″??!怎能不叫人欣喜若狂、激情燃燒!

  趕回村里時,已是張燈時分。我走進嫁到同村的妹妹家,剛在沙發(fā)上坐下,妹夫就告我說,咱村柳編班開始了。我問,在哪里辦?他說,在臺子上。說到這里時,隔壁的張月喜進門來問,多會兒回來的?我說,剛進門,培訓班開始了?張月喜說,今天是第三天。我問,學的人多嗎?張月喜說,不少。剛過年時報名的八、九十人,人等不著,有的出去打工,學的人有五十來個。我問,學習時用的柳條是誰的?張月喜說是咱的,我拿鐮在咱村邊的柳樹上割的,還有杵達的。我妹夫說,杵達和有生可當回事哩。

  我知道,張有生、韓杵達是兩位傳統(tǒng)柳編大師,走南闖北,銷新修舊,堅守故鄉(xiāng)柳編這一陣地,對振興柳編產業(yè)一直充滿信心。在他們的倡導下,去年12月韓家莊成立了柳編協(xié)會。張月喜被選為會長,他二人伙同韓生鎖、李東喜當選副會長。協(xié)會成立不幾天,韓杵達就研編出"豐″字簸箕,韓有生又開發(fā)出菱形圖案柳編新工藝。在韓家莊柳編業(yè)升級換代中,年近80歲的張有生和杵達又能有什么作為呢?張月喜說,有生守在一旁破柳條,杵達本來要去交口縣趕會,也不去了,給培訓班打柳線。

  我說咱去有生哥家坐坐,月喜說走。來到張有生家,張月喜同張有生討論起柳編工作場地。他們說在舞臺上學,水泥地,風又吹,柳折的不行。正式鬧起來,還要下窨里。咱們想法挖個大窨。這樣出的貨好。走出張有生家大門,張月喜的電話響了。他說是他老婆打來的,在歪歪家,拆了新編的底子幾個人重鬧,遲一會兒回來做飯。

  夜以繼日,疲寢忘食。想不到村人對此培訓如此的上心!帶著美好的憧憬,我進入甜蜜的夢鄉(xiāng)……

  吃罷早飯,剛放下碗,張有生來叫我到臺子上去看看。走!是要去看的。

  臺子上,就是村里的舞臺上,臺前臺后已有三十多位學員在編織了。神情專注,一言不發(fā),只能聽見柳條發(fā)出唏唏嗦嗦的聲晌,在手指間翻上翻下,翩翩起舞,一人手里像捧著一團白云,白云變幻著,翻滾著,漸漸膨脹。一雙巧手,耕云繡霞,編織夢想。

  教授的老師姓李,50來歲,來自蒲縣柳編廠。她在學員們面前一個一個巡視,發(fā)覺不合適時,就停下來,手把手的輔導。李老師說,韓家莊人一等的聰明,在別處,起底兒就得兩周,編成一只筐得用一兩個月,這里三天就出成品了;又是一等的刻苦,白天學了,晚上又跑到我的住處,圍住請教,真讓人感動。不虧是是簸箕之鄉(xiāng),特有的柳編遺傳基因。

  馬春玲就是三天出成品的學員之一。去年她在北京汽車配件廠打工,月工資四、五千元。今年聽說村里要辦柳編培訓,就報了名留下來學柳編。她說學成這門手藝,在村里創(chuàng)業(yè),老人孩子全照顧了。再種二畝柳,原材料也不用買了。

  柳編培訓班負責人李興才,拿著手機正同天津一位叫七妹的人視頻,手機對著一位學員,請對方遠程指導。李興才把培訓現(xiàn)場發(fā)了個快手,七妹是位柳編老藝人,看見后,主動尋來,熱情的線上輔導。

  李興才說,這個培訓班是洪洞東方職業(yè)學校給咱村“量體定做”的。教師是人家請的,屬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咱村人非常歡迎,非常投入,見效很快。有人說五月五日,洪洞、襄汾、翼城、古縣和蒲縣等五個縣,將在蒲縣舉行柳編比賽,咱村將派出新學員和老柳匠組成十五人的隊伍,代表洪洞參加這次比賽。新學員和老藝人們有信心取得好成績,爭得好名次。為簸箕之鄉(xiāng)續(xù)寫新榮耀,再創(chuàng)升級轉型版的柳編新產業(yè)。

  

  朝陽下, 韓家莊的舞臺上,學員們專心致志,有的選柳條,有的開頭學編底,有的學編綁,有的請教老師纏邊框。韓有生坐在一旁,幫學員破柳條,纏邊框。韓杵達坐在一旁打柳線,又拿起噴壺噴柳條。李興才舉著手機與襄汾通話,聯(lián)系新柳條……

  柳編,這個傳統(tǒng)的產業(yè),在春天里,登上新舞臺,煥發(fā)新青春,編演簸箕之鄉(xiāng)的新話??!新傳奇!


文 韓 斌

  2019年4月14日于故鄉(xiāng)


     

責任編輯:暢任杰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