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jié),記者驅車前往位于太岳山南麓的古縣,連綿不斷的山脈籠罩著蜿蜒曲折的道路,山上黃紅相間的樹葉隨風搖曳,仿佛為古縣披上了一身華麗的秋裝。2013年古縣啟動實施片區(qū)扶貧開發(fā)核桃生產建設項目,項目涉及7個鄉(xiāng)鎮(zhèn)48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38個、貧困戶5079戶、16839人,古縣按照“栽管并舉、育加協同、品牌引領、產業(yè)振興”的思路,著力從核桃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區(qū)配水、土地綜合開發(fā)建設,龍頭企業(yè)建設,培訓工程建設四個方面,加快核桃產業(yè)發(fā)展。
張才村位于古縣岳陽鎮(zhèn)東部,是一個純農業(yè)村,去年以前大部分村民靠種植玉米、小麥為生,年人均收入僅1500元,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走進該村的田間地頭,記者看到整齊排列的核桃樹周圍被長勢繁茂的紅辣椒包圍著,成片的紅辣椒掛滿枝頭,甚是喜人。正在采摘辣椒的張俊萍告訴記者:“你看到的這些核桃樹苗都是去年才栽的,三年以后才掛果,為了彌補這三年的經濟損失,縣上積極引導我們在核桃地種植紅辣椒等這些林下經濟作物,既不影響核桃樹生長,還能增加收入?!?/p>
該村村委會主任胡雙印望著成片的紅辣椒喜上眉梢,他說:“從今年的辣椒收成看,我們村實現了片區(qū)開發(fā)項目實施一年的首個開門‘紅’,今年我們村的紅辣椒種植面積是100畝,按每畝地產干辣椒350公斤,每公斤16元來算,每畝地毛收入就能達到5600元,這比種玉米劃算多了,每畝地平均增加5000元的收入,我們計劃明年再增加200畝的紅辣椒種植面積。去年我們村新栽植核桃樹1300畝、3.9萬株,現在村人均200株,雖然現在沒啥經濟效益,但到了5年以后的盛果期,按最小產量算,每株產5公斤干果,年人均收入就能達到2萬元?!?/p>
長期以來,玉米是古縣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民種植玉米的傳統觀念短期內改變很難。針對長久以來存在的“林糧矛盾”問題,古縣積極嘗試,深入探索,引導農戶采取“林藥間作”“林菜間作”等模式林下種植低稈農作物,并給予政策優(yōu)惠和資金補貼。
在南垣鄉(xiāng)祁寨村,記者看到一臺臺拖拉機正在核桃地里緊張忙碌著,村民吳金吉告訴記者:“我們村現在搞林藥間作,你看到的這些拖拉機正是為明年種板藍做準備。我家去年栽植核桃樹苗22畝,樹苗、澆水、打坑、栽苗、化肥等各項費用都是縣財政補貼,政府每年每畝地補貼100元,補貼兩年,要不是政府這筆錢我家就不敢種植這么多核桃樹,更談不上林藥間作了?!?/p>
山西桃園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坐落于岳陽鎮(zhèn)五馬村,走進公司的大門,記者看到高大的廠房和整潔明亮的辦公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鋪展開來。在加工車間,記者看到一臺臺先進的生產設備填滿了空曠的廠房,核桃油生產車間、核桃油灌裝車間、核桃露、果汁生產車間等加工車間規(guī)劃合理、布局有致。
在高大的廠房內,該公司負責人南紅強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公司建有核桃油生產線、核桃蛋白飲料、果汁飲料生產線、桶裝水生產線、瓶裝飲料生產線各一條,憑借多年的生產經營經驗、精良的加工技術,現已發(fā)展成為一家集核桃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yè),我們公司已成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yè)、市級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被叵雱?chuàng)業(yè)時的艱難,南紅強感慨萬千:“我們今天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政府的扶持力度是分不開的,是政府的扶貧資金在我們發(fā)展最關鍵、資金運轉最困難的時候幫了我們一個大忙,這臺正在調試的設備就是我們今年用扶貧款新購置的年產500噸的核桃粉加工設備?!?/p>
在談及下一步的打算時,該廠的負責人南紅強信心十足,他說:“在整個項目建設完成后,我們公司加工能力擴大,可增加核桃加工生產核桃油和核桃粉兩種產品,年加工核桃原料可達5000噸,年生產核桃精油800噸、核桃粉1500噸,項目正常年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吸收農村勞動力100余人,同時還可輻射帶動周邊2000余戶農民從事種植業(yè),直接或間接增加農民收入550萬元以上。”
通過片區(qū)扶貧開發(fā)項目的實施,古縣建設標準化核桃示范園3萬畝、99萬株,新建機耕路4.11公里,新建人字閘工程2處、排灌站3座,打旱井50眼,中低產田改造4600畝,推廣旱作農業(yè)1670畝,培訓鄉(xiāng)村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民實用技術4000人次,舉辦核桃技術培訓班7期。同時,扶持山西桃源生物制品責任有限公司擴大生產經營,進行核桃深加工,延伸產業(yè)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項目區(qū)農戶穩(wěn)定增收。多年來,古縣共發(fā)展核桃經濟林26萬畝、780萬株,農村戶戶栽核桃,農民人均過百株,核桃年產量約為3900萬公斤,產值過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500余元,核桃已成為促進該縣轉型跨越發(fā)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yè)。 記者 范韶華 董梟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