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火藥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fā)明之一,但在近代上百年的時間里,我國的火炸藥技術卻一直落后。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63年來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藥的性能,攻克了一系列軍工難題,三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也讓中國在這個領域的諸多技術重新傲視全球。
老院士王澤山:“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 在南京理工大學的實驗室,王澤山院士(右二)對團隊成員劉志濤(右一)等進行實驗指導(2016年10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今年1月9日,82歲的王澤山院士獲得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摘得國家科技大獎。王澤山1935年出生在吉林市,那時,日軍已占領東北三省,成立了偽滿洲國。
不想做亡國奴,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國防,這一信念從小就在王澤山心里扎了根。1954年他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選擇了一個當時學校最冷門的專業(yè)——火炸藥。
國家需要成了王澤山畢生的追求?;鹫ㄋ幨俏淦髂茉吹暮诵?,高性能的火炸藥是提升導彈、火箭、火炮等武器彈道性能的先決條件。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火炸藥的生產和研究都十分落后。
老院士王澤山:“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 在南京理工大學的實驗室,王澤山院士(右)和團隊成員劉志濤老師討論實驗結果(2016年10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上世紀80年代,王澤山率先攻克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多項關鍵技術,獲得了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后來,他又憑借降低武器對環(huán)境溫度敏感性,這一國際領先尖端技術,獲得了1996年唯一一項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那一年,他已經61歲。讓人沒想到的是,已到退休年齡的王澤山又一頭鉆進了提高新一代武器遠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藥的研究,這一國際軍械領域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王澤山一鉆研就是20年。年近80的王澤山帶領團隊,在內蒙古零下27攝氏度的環(huán)境做試驗,一呆就是一整天。2016年,終于獲得成功。實驗驗證,我國火炮應用了他的技術后,彈道性能全面超過其他國家的同類火炮,王澤山也因此成為了國家最高科技獎勵的“三冠王”。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