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25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作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中國制造2025》實施兩年來取得哪些成效,受到各方的關注。在國務院新聞辦昨天(24日)的吹風會上,工信部表示,《中國制造2025》已經取得多項進展,下一步將狠抓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
《中國制造2025》取得多項進展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說,《中國制造2025》發(fā)布實施兩年以來,在頂層設計、工業(yè)基礎能力、智能制造水平、質量品牌建設、城市試點示范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他同時提到,創(chuàng)新體系的建設也在深入推進。“成立了首家國家制造業(yè)創(chuàng)新中心——動力電池創(chuàng)新中心,增材制造創(chuàng)新中心也已初具雛形。培育建立了19家省級創(chuàng)新中心。制造業(yè)與互聯網融合不斷深化,基于互聯網的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載體不斷涌現。”
狠抓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
辛國斌說,下一步將重點在強基礎、促融合、育人才等七個方面,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其中,在抓示范方面,要擇優(yōu)創(chuàng)建一批“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qū),爭取在金融、土地、人才以及改革創(chuàng)新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
最近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以高端裝備、短板裝備和智能裝備為切入點,狠抓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辛國斌表示,接下來將把制造升級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他說,“我們知道,‘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更多地使用傳感器、更多地使用工控系統(tǒng)和工業(yè)互聯網系統(tǒng)實現智能決策。所以我們也要突破智能制造方面的一些短板和瓶頸,要把這些工作解決好?!?/p>
C919成功首飛是核心技術自主研發(fā)的重要體現
提到高端裝備、核心技術,不少人可能會想到最近首飛的C919大飛機。但也有聲音說,C919的許多關鍵技術都來自國外,中國只是造了一個空殼。
對于這個說法,工信部裝備工業(yè)司司長李東回應,C919飛機的氣動設計、結構設計、系統(tǒng)設計需求,都由中國商飛提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也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指出,這其中攻克了飛機發(fā)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tǒng)控制律、主動控制技術等10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以中國商飛公司為平臺,包括設計研發(fā)、總裝制造、客戶服務、適航取證、供應商管理、市場營銷等在內的我國民用飛機研制核心能力。
也有人擔心,《中國制造2025》強調核心技術自主研發(fā),這會不會影響中國的對外開放。辛國斌仍然以C919大飛機為例,指出《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并不是要打壓外國和外資企業(yè)。
辛國斌表示:“這個項目就是中外企業(yè)合作的典范。其發(fā)動機、航電、飛控系統(tǒng)來自多個歐美合資或獨資公司,供應商包括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和霍尼韋爾公司,其中一級供應商中的海外企業(yè)就有十幾家,二級和三級供應商約有數百家。C919成功首飛以后,GE公司專門發(fā)了新聞,聲明參與了中國大飛機項目。”
辛國斌表示,中國選擇自主研發(fā)核心技術,也是一種自力更生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我想特別指出的是,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目前發(fā)達國家對我們在一些技術、裝備和產品方面一直是限制的。我買,你也不給,我只能自力更生,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重大工程來攻克這些瓶頸和短板?!?/p>
央廣短評:自主研發(fā)和開放合作能夠相輔相成
技術的提升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自主研發(fā),另一個是從國外引進。但是近年來,國外實施了更加嚴格的保護,技術引進的渠道不斷萎縮。尤其是核心技術,已經如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所說“花錢也買不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走核心技術自主研發(fā)之路是必然選擇。
但要注意的是,自主研發(fā)并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更不打壓別人。國際市場上的高端技術中,一般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技術體系。民航客機有波音和空客,電腦芯片有因特爾和AMD,手機操作系統(tǒng)有安卓和IOS。這些案例中,自主研發(fā)并沒有阻礙市場的開放,比如三星就掌握不少核心技術,但它的零部件也向蘋果供貨。同時,由于相互競爭,相互趕超,不同的體系反而能共同進步。也就是說,自主和開放并不矛盾,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責任編輯:張康